黄一文(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415003)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041-02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增加,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广泛关注,而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因此通过对老年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可减缓和推迟退化衰老,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期心理发展自我心理调适
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的速度快,截止2010年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显示,我国内地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增加,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广泛关注,遵照生物学规律,生命历程中退化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适,减缓和推迟退化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下面介绍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1.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1.1老年期的认知变化〔2〕
1.1.1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人类进入50岁以后,各种感知觉都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知觉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如:视觉、听觉均减退,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1.1.2老年期的智力变化
1.1.2.1智力的生理性老化
智力会随年老而发生变化,但并非全面减退,而是呈现不平衡性的特点。智力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为明显。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或80岁以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较缓慢。
1.1.2.2智力的病理性老化
如果五、六十岁的人智力明显减退,意味着病态,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痴呆症。当与同年龄同等教育水平人群相比,记忆力明显下降,比如:MQ小于77.5分或执行能力受损即为异常,此时即使患者日常生活尚能自理,也提示存在轻度认知障碍,即痴呆前期。有部分人在短期内可发展为痴呆。
1.1.3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老年人的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再认能力逐渐老化,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信息提取困难。
1.2老年期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老年人的情绪控制力削弱,容易激发;老年人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易出现偏爱和溺爱。
1.3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3〕: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生物学的衰老、生理上的老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也发生某些变化,表现为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等等。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孤独失落感
失落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消极情感。由于退休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老年人从往日繁忙的工作中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内心会变得非常空虚和失落。丧偶、儿女不在身边,缺少家庭温暖的老人,情感上缺少沟通和慰藉,易产生孤独感。
2.2抑郁
抑郁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愉快感缺乏、精神运动迟缓、躯体不适。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匿的,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昏、食欲不振等躯体形式障碍。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等。
2.3焦虑症
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类。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老年人常突然感到紧张心烦、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脉搏加快,多汗、血压升高、潮热感、呼吸加快,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可出现气喘胸闷,有一种濒死感,一般持续时间为十几分钟至半小时。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易醒;食欲下降等。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界定〔4〕:认知正常;情绪健康;关系融洽;环境适应;行为正常;人格健全。
4.自我心理调适,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4.1正确认识和评价衰老、健康、死亡,消除对死亡及疾病的恐惧
4.1.1正确对待衰老:人不可能长生不老,衰老是随着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来的普遍的、渐进的、不可逆的生命过程。要做好应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坦然面对生理机能的衰退、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
4.1.2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定期体检,积极预防躯体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1.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正视死亡,保持豁达的胸怀,冲出对死亡的恐惧,珍惜生命存在的价值,全力以赴的过好每一天。
4.2调控情绪,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保持心情愉悦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使身体机能和谐,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激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降低免疫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4.2.1加强情感交流,深化老年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通过探望和互通电话来谈吐心声,交流所感,倾诉宣泄负面情绪,可以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从中得到精神抚慰,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
4.2.2妥善处理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要素,面对“代沟”,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与家庭成员多进行情感沟通,共同营造宽松、祥和的生活氛围。丧偶老人可寻找合适的伴侣,重组幸福的家庭。
4.2.3做好社会角色的积极转换,正确看待离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及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若老年人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会加速衰老过程。临近离退休时,首先要为离退休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寻求适应自己的活动内容并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新的满足感,避免因离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实现“平稳过渡”。
4.3科学用脑、多参加社交活动,防止衰老
适度的学习和适当的体能锻炼对延缓衰老,特别是延缓心理衰老大有裨益,应鼓励老年人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如上老年大学,学习养生保健知识、多听健康讲座等,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开拓眼界,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增加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能力。
4.4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走出心理阴霾
意外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大的影响。遭遇突发重大事件时,要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当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走出心理困境时,切忌自我封闭,可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消除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增强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发生了改变,机体功能也逐步退行性的改变,心理发展也发生变化,心理老化会导致心理失衡,加速生理衰退,使人意志消沉,百病丛生,生活缺乏乐趣,变得孤僻自卑,无所作为,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而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因此老年人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和保健,以自信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可减缓和推迟生理、心理老化,提高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402722232.htm.
[2]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011.6重印):286-289.
[3]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011.6重印):290.
[4]医学教育网.〔2008-8-22〕.http//www.med66.com/html/2008/8/re290162112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