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四川省汉源县人民医院药剂科625300)
【摘要】简单分析造成ADR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ADR安全用药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4%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ADR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滥用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我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1抗生素滥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患矛盾加剧、医疗成本过高等已成突出的问题。ADR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医院抗生素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约为62.5%,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类型,居第二位的是心血管用药占5.2%[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患者医疗费用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少有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仅凭经验,不重视病原学检查,或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临床无药可用。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ADR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较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本身的选择性低,是药品副作用减产生的主要原因。如:阿托品治疗有机磷药中毒,可引起口干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中混入杂质或贮藏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增加ADR。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注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ADR;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4]。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ADR。
(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②长期用药:易发生蓄积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ADR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ADR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ADR发生率为80%[5]。④减药或停药不当:减药或停药不当也可引起ADR。例如严重皮疹,当停用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凡是药品都存在ADR,出现ADR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①不要轻信药品广告。药品广告只解召药品疗效,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②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点名开药或自行购药,都是不恰当的。③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减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或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④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应停药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由此看出,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ADR的危害已引起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ADR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ADR的态度,正确使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李卫红,刘海燕.我市5422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医院管理论坛》2012年第5期
[3]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