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型生产企业车间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型生产企业车间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汪霞

汪霞(信阳师范学院)

摘要:生产企业车间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体系的确立是一个由众多影响因素决定的复杂性系统问题,要想科学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借助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动力学无疑成为有效的工具。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生产企业车间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仿真结果为生产车间的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决策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大型生产车间人力资源规划模型

0引言

社会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车间,其人力资源的优化与车间的生产绩效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尖锐。要想科学全面地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借助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动力学无疑成为有效的工具。因而,笔者提出了一个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生产车间人力资源优化的思路和模型。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动力学的内涵与特征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dynamics)出现于1956年,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几乎遍及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学科——系统动力学,也称系统动态学。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其特点就是动态性。它在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一次得到了应用,系统动力学有以下特点:

1.1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它用系统整体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使用定性——定量——定性、螺旋上升、逐渐深化推进的方法去认识与解决问题,最终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的是结构——功能模拟模型,它最适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

1.2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和生物系统等动态系统。它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描述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最大限度保持模型与实体的一致性。

1.3擅长处理长期性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因果机理性模型,他强调系统行为,主要是由系统内部机制决定的行为。因此它的仿真时间可以比较长。

1.4可在数据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系统动力学可以充分考虑人的经验和决策过程对系统的影响,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因素和决定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5强调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行为,主要着眼于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物资流动、信息流动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反馈结构,并由此来构造系统的动态模型,进而解释系统动态行为。

2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程序过程

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程序过程如下:

2.1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分析的目的,找出系统中的问题所在,描述与问题关的系统状态,划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

2.2分析系统中的因果关系。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系统进行层次剖析,建立分析反馈机制,画出因果关系图。

2.3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系统流图。

2.4计算机模拟。将系统流图送入Vensim软件,输入变量及变量关系,设定系统的结构参数,利用Vensim提供的公式编辑器建立量化的系统模拟模型,模型的调试、检验和运行模型,进行反复的模拟实验。

2.5仿真结果分析。通过调节系统参数,考察系统变量输出值的变化,为制定决策提供辅助和参考。

3企业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

3.1企业生产车间人力资源变化规律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人员的管理主要由人员构成和人员分配两部分构成。一般而言,生产车间的人力组成分成“新加入的人员”和“有经验的人员”两个部分。另外,新加入的生产车间人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转岗。由于车间人才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基于自身职业前景的考虑,不同时期都会有一部分人员辞职或转岗,这会对这一车间的人才规划产生影响,形成一个缺口。

3.2企业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模型上述人员的变化无疑会对该车间的生产计划产生影响,造成生产活动计划的延迟。从生产车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可以得到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的基本关系,图1比较详细的描述了生产车间的人力资源各种关系。

图中带箭头的线段为因果链,表明了两个要素的因果关系,加了正负符号的因果链可以表明相互影响的性质,正号表明箭头指向的变量将随箭头源发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负号则表明变量间取与此相反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描述了反馈结构的基本方面,不能表示不同性质变量的区别,因而必须进一步运用流图来表示。通过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因果关系图可以画出它的流图。

本模型中共有变量14个,其中:水平变量2个:新员工引入,有经验员工;速率变量5个:新员工引入速率,新员工成熟速率,员工辞职速率,新员工转出速率,有经验员工转出速率;辅助变量2个:现有员工数,员工缺口数;常数5个:培训期,计划员工数,平均雇用期限,新员工转出延迟时间,有经验员工转出延迟时间;表函数1个:新员工引入计划。

3.3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模型的数学方程在模型流图中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新员工引入=INTEG(新员工引入速率一新员工成熟速率一新员工转出速率)(人)。有经验的员工=INTEG(新员工成熟速率一员工辞职速率)(人)。新员工引入速率=员工缺口数/新员工引入计划(time)(人/月)。新员工成熟速率=新员工/培训期(人/月)。员工辞职速率=有经验员工/平均雇用期限(人/月)。新员工转出速率=新员工引入/新员工转出延迟时间(人/月)。有经验员工转出速率=有经验员工/有经验员工转出延迟时间(人/月)。员工缺口数=计划员工数一现有员工数(人)。现有员工数=新员工引入+有经验员工(人)。

3.4基本参数估计和初始值模型的5个常数(参数)以及表函数的初始值,通过调查该车间的历史资料、利用专业知识、统计等方法加以调整确定,具体值如下:培训期=1(月);计划员工数=900(人);新员工转出延迟时间=2(月);有经验员工转出延迟时间=3(月);平均雇用期限=11(月);新员工引入计划表函数列表如下:

3.5仿真运行及分析将上述参数的初始值输入模型,相应的构造方程在软件VENSIM上运行如下:

3.5.1新引进员工和有经验员工模拟曲线

3.5.2车间员工变化模拟曲线

上述两类曲线明确地体现了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是一种对未来该车间人力资源变化的预测,这种预测为该车间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3.6模型的历史检验和灵敏度分析为了考察该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历史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

3.6.1将该车间的历史数据输入模型,运行结果与历史数据对比如下:

以0.5为相对参考误差,可以看出,2007年该车间历史数据与模拟数据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保持在0.5以内,可以近似认为该模型运行有效。

3.6.2模型的灵敏性分析改变模型的参数初始值,通过运行发现模型中参数的变化造成的模型模拟曲线的变化比较小,可以认为该模型相对稳定。

4总结

本文将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于企业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中,并建立了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框图,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分析了生产车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施过程中人员引入政策。通过模拟研究,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和协调能力,能较好的反映实际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其蕃.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M].1994.

[2]贾仁安,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