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正加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民族中学,青海同德县8132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02-01
摘要:“语文”,先语后文,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何使学生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就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表达能力;严格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显然是片面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面临重要转变。据研究,15岁前后的中学生脑容量已十分接近成年人,思维品质也在迅速完善,其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所以,对初中生进行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可行的。其次,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独立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多羞涩感,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的要求。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就有13篇“听说训练”文字,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口齿等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规范化要求。从初中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内容与数量等方面看,对初中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乃至情绪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应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段,进行严格训练。
一、明确要求,循序渐进
(一)基本要求训练。
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按记分册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但对基本要求却要一丝不苟,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记分册作文成绩栏。经过一学期的严格训练,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本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二)重点训练。
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初一第二学期到初二第二学期,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要求:①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②层次清楚,首尾照应;③用词准确恰当;④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⑤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在第一步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新的要求一项不足扣一分。这一阶段,已经过良好的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精力就转向口头作文的内容。由于受这个年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注意观察、分析;主动阅读优秀范文,从中学习观察、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的各种方法,还要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他们说学习的苦与乐,倾诉“乘车族”的艰辛,对桩桩件件震撼了自己心灵的社会现象谈感想;进而谈环境污染,谈限制人口发展,谈“我们呼唤和平”……我再及时提醒大家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异同,使他们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书面作文的水平,使“说”与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三)即席作文。
初三年级,要求由自拟题目、自选体裁内容改为抽签。预备铃一打即上台抽一条由教师和同学拟好的题目,略作思考后即席作文。(这个要求在初二年级期末即明确提出,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思考时间短、发言时间有限制,初一、初二训练的各项要求不变,口头作文的难度明显提高。我又注意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按月提高作文题目的要求,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神秘感,带点紧张与不安,而后又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开始难度较大,准备时间可稍长,但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间可稍短,但不少于两分钟。起初学生略感困难,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思维更加敏捷,语言更加凝炼,态度也更加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二、创造环境,加强实践
对学生的语言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周围的语言环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教学语言干净、精炼、逻辑性强、有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范例影响学生。同时要提醒、教育学生注意分辨、分析周围的语言环境,从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语言,抵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初一年级有位同学看了电影《狮子王》之后,以《也说口语》为题,批评了配音中的“广东普通话”,如“哇噻!好酷噢!”等;他还列举了一些同学说话中的“好看噢!好高兴好凉爽好快活啦!”一类语言,指出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在努力引导学生营造班级语言规范化“小气候”的同时,又要注意为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各种机会
三、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我们知道,一个人愿意做的事,一般都与对这件事的兴趣或个人动机有关,且容易做好。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一)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中学生较之小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多样,但不稳定,有实用性和片面性的倾向。他们对一切新事物都很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求新的激情。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将他们对新事物的表层兴趣引导到主动自学地认识分析、再现这些事物的较深层兴趣。比如介绍一个成语,讲述一个笑话,评析一条广告语,反弹琵琶式地评析人物形象,热点介绍和透视等,逐步培养起说话的兴趣。
(二)强化学生说话的动机和表现欲。
说话总是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的。动机是培养说话能力过程中起着其倾向性、持久性及有效性的心理。它是由人的学习需求与引起这种需求的外部诱因结合而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教学中,教师应不间断、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在说话的实践中明白在当今时代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富于逻辑性的感染性地表情达意是何等地重要!让他们懂得说话能力是一个的必备能力,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了动机,也强化了学生的表现欲,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是会说;所以在提供的各种说话机会中,跃跃欲试,纷纷亮相。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给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有时,还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采访,如调查学生卫生情况,采访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先口头作文交流,然后写成书面作文,既培养了说话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增强学生说话的外部动力。
兴趣、动机、表现欲都属于内部动力,即内因;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动机、表现欲都含有较多的不稳定性,因此,还须用外部动力,即外因加以巩固。有鉴于现在的考试还无法直接考“说“,我将学生的说话训练的情况纳入平时成绩的范畴,以督促和培养学生积极进行说话能力训练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培养说话能力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说话词稳句妥,干净利落,写出来的文章快不会残缺零乱,拖沓冗长;说起来头头是道,条理分明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快不会词序颠倒,前言不搭后语。反之亦然。说和写虽有之相异之处,但同样有遣词造句、材料使用、观点表达、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的运用等等共性。实践证明:经过口头作文然后写成书面文章的水平要高于未经口头作文写成的文章,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当是英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