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女(半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0022)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社区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居家隔离治疗的社区防治中的作用,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半山街道报告发病的30例手足口病居家隔离治疗患儿及家长采取了一般护理、消毒指导、体温监测、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饮食、病情监测和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的社区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社区护理,所以患儿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病,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对社区预防、控制治疗手足口病,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果显著。
【关键词】手足口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02-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常出现暴发或流行[1]。2008年,卫生部将其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除少数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外,大多数普通病例以居家隔离治疗为主。因此对居家隔离治疗的患儿,做好社区的家庭访视护理,实施健康管理是社区治疗及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现就本中心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社区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半山街道手足口病共报告发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周岁,3周岁以上7例。30名发病儿童中,托幼园儿童14例,散居儿童16例。本地常住户口22例,流动儿童8例。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28例患儿在发病前无接触史,2例患儿接触史不详。
1.2方法中心传染病专管员每日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时发现辖区内的新增手足口病病例,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立即上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儿管理、采样、消毒等处理。然后由传染病专管员按患儿现住址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通知到患儿所在的责任医师团队进行后续管理,管理时限为自通知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根据病情不同,访视次数为1~多次。可上门或电话回访,最后一次为上门方视。访视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询问),测量(询问)体温、皮疹情况,询问患儿的饮食、精神状态,并观察患儿的生活居住环境,做好家庭消毒及护理指导,发放手足口病宣传资料等。
2社区护理
2.1一般护理首先向家长详细介绍此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源、临床症状、治疗手段和预后等临床知识;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此病居家隔离治疗的有关规定等。告知家长在解除隔离前不要送患儿上学或去幼托机构,不要与健康儿童接触,真正做到居家隔离至痊愈,一般需7~14d。
2.2消毒指导半山街道地处杭州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居多,居住环境较差,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对患儿的居住地及周边环境消毒相对比较重要。指导家长居室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衣被置于日光下暴晒,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指导家长施用施康含氯消毒片做好室内、外环境及物品的消毒:用500mg/L的施康消毒液做好餐具、玩具、婴儿床等患儿易触摸到的物品的消毒;粪便用10000mg/L的施康消毒液浸泡消毒2小时后再倒入厕所。由责任工医师在末次上门访视时,做好患儿家庭环境及物品的终末消毒工作。
2.3体温监测指导家长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做好记录。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并用温水浴、冰袋冷敷等进行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美林、泰诺林等退热药。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见热就退,影响患儿出疹,病毒内闭,使病情加重。体温超过39℃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4口腔护理因此病患儿口腔疱疹较见,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同时也可避免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年龄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或鱼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也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黏膜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5皮肤护理对出现皮疹的患儿,衣服、被褥应保持清洁、柔软,衣着应宽大并经常更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常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洗干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有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不宜用含激素的药膏。
2.6合理饮食1周内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因发热、口腔疱疹会食欲不振,食物宜温凉,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7病情监测手足口病患儿多数症状较轻,如无并发症则预后良好,但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甚至可导致死亡。指导家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如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8心理护理实践中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导家长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和责任医师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一方面:手足口病的皮疹、口腔溃疡等不仅给患儿带来了瘙痒、疼痛,还直接影响患儿形象及社交,如不能继续上幼儿园、不能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等。患儿难免会有失落、烦躁、忧虑、发脾,气等表现,患儿家长应多给予患儿鼓励、表扬,通过挖掘患儿兴趣爱好、转移患儿注意力等心理护理方法帮助患儿顺利度过隔离期并尽快康复。另一方面同,由于患儿发热、疱疹、拒食、哭闹及需居家隔离,重症患者可引起死亡等,容易引起家长的烦躁、焦虑、恐慌心理。上门访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针对患儿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健康宣教,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认真进行解答,并告知家长手足口病可防可控,给家长信心。
3结果
30例患儿均手、足、臀部皮疹,其中口腔疱疹25例,均有发热症状,体温38℃~39.3℃。由于就诊及时,症状典型,无延误治疗,所有病例都是普通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或留有后遗症。又由于疫情发现处理及时正确,后续社区护理得当,无二代病例产生。
4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因致病因素明确,传染源、传播途径明确,因此此病可防可控。通过对居家隔离治疗患儿家长一般护理、消毒指导、体温监测、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饮食、病情监测和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的社区护理,能满足患儿家长的知识需求,增强了患儿家长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张小蓉[2]和李书会等研究也表明[3],社区护理促进了患者儿家长行为的改变,对促进患儿病情痊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防止手足口病交叉感染及疫情扩散都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对居家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实施社区护理,是预防、控制和治疗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2):125-127,133.
[2]张小蓉.149例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2,12(8):3375.
[3]李书会,郭萍.行为转变理论用于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J].JournalofNursingScience,2012,26(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