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两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大,大象无形。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从未有过的、成体系而且不曾间断的保护、研究工作。而敦煌学的发展,借助的也不仅仅是本国的力量,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本文将从围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敦煌文化。
一、从微观角度浅谈敦煌艺术
敦煌的书法艺术:
自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从西汉的汉简书法始,到清末的碑碣书法止,时代久远,数量巨大,是中国书法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它详尽地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的飞天艺术: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492个洞窟中,几乎每窟都画有飞天,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之最。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现在,把早期在天官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的建筑艺术
敦煌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两侧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窟前的木檐斗拱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遗构,壁画上的建筑物更是包罗万象,包括西域房屋等。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犬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敦煌的壁画艺术
敦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佛、菩萨和佛教经变的内容,画家们笔下的佛、菩萨艺术具有威严感,充满慈爱、温和。在净土中,尽他们所有的想象力描绘出了非常豪华、庄严和有气派的作品,敦煌艺术也说是从这种想象力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供养者的形象也有非常逼真的、写实性的刻画。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曹氏家族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这种用想象与写实、虚化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表现手法,而且二者合而为一,充满着人情味的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一大特色。
二、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敦煌文化
第一,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她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最顶级的文化遗产。敦煌文化又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献宝库,在那数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有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等众多文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敦煌文化记述的历史之漫长,领域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
第二,敦煌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
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往虽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无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大类。时至今日,物质交往的遗存已所见不多,但精神交往的遗存几乎全息性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敦煌文化。
而在漫长的精神交往中,西佛东渐是源头,佛教中国化是过程,佛教与世俗社会、与本土文化融合则是结果。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敦煌文化自始至终受佛教文化影响,所以敦煌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也明显地富于理性和精神性。诸如,敦煌文化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描述,更注重人的思想、意识的开掘和心灵的塑造。这种超然物外的空灵之美,让敦煌文化充满魅力。
第三,敦煌文化是一种崇尚唯美的文化。
敦煌文化居高临下,法象庄严,雍容高贵,富丽堂皇,充满庙堂气象。进入石窟,仿佛走进一个美的世界,对人心灵的震撼、洗涤和提升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论是壁画、彩塑,还是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的现代艺术造型,无不气势恢宏,形态婀娜多姿,气质端庄大方。第220窟南壁的唐代贞观十六年的阿弥陀佛经变图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面是说法图,下面展示了唐代恢弘的宫廷建筑,两边是胡旋舞蹈和乐队齐奏,展示了大唐盛世的场景,气质高贵、华丽、璀璨、迷人,充满着崇高感。同时,敦煌文化又是唯美主义的文化。敦煌艺术无论是它的壁画、彩塑还是文书中的书法艺术等,更多的传递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倡导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我们看过后不管是否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总能感受到一种美的冲击、美的享受。
第四,敦煌文化是一种向善守正的文化。
西方的宗教绘画中,不乏痛苦、邪恶、血腥等悲剧性题材;西方的世俗绘画中也有很多消极主题。但延续了1000多年的敦煌壁画中却很少看到这些东西。其实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也有过战争、杀戮、贫穷、饥饿等等,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和内容永远是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敦煌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敦煌的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洞窟内外形成巨大的反差。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惊人一致地坚守着敦煌文化的正面性价值,在不断的过滤中,敦煌文化积累的永远是正能量。
结语:
敦煌艺术的创作源泉应该说是宗教,敦煌的艺术家们生来就具有艺术才华或造型天赋,他们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从心灵深处挖掘创造源泉从事创造活动。其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佛,菩萨、佛教经变的内容,这些作品与捕捉自然风景和人性美的艺术作品相比,可以称作是对于直接的永久性的东西的敬畏和祈求中产:生出来的艺术,因此,这些艺术作品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