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心理干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韩国骏

韩国骏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100024)【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心理干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患者且将其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同时对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等内容进行观察与研究,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心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等。结论:心理干预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可缺少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干预;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studythecorrelation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unstableanginaattackfrequency.Methods:60casesofunstableanginainpatientswithanginapectorisandwillbepidedinto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groupandtheconventionaltherapygroup(n=30),whilethecontentsoftwogroupsofunstableanginaattackfrequency,attacktimeobservationandresearch,thenthedataforstatisticalprocessingandanalysis.Result: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ansignificantlyreducetheonsetofunstableanginafrequency.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forunstableanginapectorisindispensablemeasures.

【Keyword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unstableangina;seizurefrequency【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67-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心绞痛之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该病易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起病急、进展迅速和死亡率高[1];同时研究显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进展期间,患者易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例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往往影响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我们本次对心理干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取60例经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且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同时既往已存在有心理问题者进行排除,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6岁、平均(56.00±2.00)岁,其中初发劳力心绞痛14例,恶化劳力心绞痛20例,劳力合并自发心绞痛26例。

1.2研究方法

查阅与记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础资料后,将其按照1:1比例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然后对其基础资料分析后提示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措施

常规治疗组给予休息、吸氧、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控制心率、改善心肌耗氧量等抗缺血处理,而心理干预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①掌握患者心理特点且对其进行分类;②针对以上心理特征,给予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类型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治疗重点的讲解,同时对其生活习惯和合理饮食及锻炼方式进行健康教育;③放松、暗示训练,嘱咐患者于安静、舒适状态下半卧位或仰卧位于床上实施深呼吸、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和心理暗示等;④支持性心理干预,比如耐心听取患者倾诉、诱发患者使之能够对其情绪和病情变化进行充分认识,同时与之加强交流,在取得其信任后鼓励、疏导患者使其树立自信心、降低其负性情绪;另外掌握患者在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应对方式及情绪反应等,从而能够协助患者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每周干预1次、每次30min;⑤向家属和患者讲解不稳定性心绞痛与不良心理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13.0进行处理,当p<0.05是提示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和干预后,心理干预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具体见表1所示。

注: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分别相比▲p<0.05,心理干预组相比▲▲p<0.01;而治疗后两组相比◆p<0.05。

3研究

据大量临床研究显示[2]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者达69.0%-70.4%、抑郁者则为52.1%-63.4%,同时心理问题能够导致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又反之加重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此类患者预后较差。另外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治疗逐步与药物、手术、物理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所以我们此次对心理干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以上结果可看出本次心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时间,因此也印证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提示心理干预与心绞痛发作频率具有负性相关性,即心理干预能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即本次研究结果。另外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注意把握患者的意愿、忌讳、要求等,据此制定措施进行疏导、帮助,同时利用眼神、表情和动作与患者加强交流使患者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等负性情绪能够得以宣泄而配合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暗示使患者有意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调节神经-心理-免疫平衡将过分集中于自身症状的注意力转向外界、阻断心理障碍与躯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118.

[2]陈银娣,周天锌,施慎逊,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17-19.

[3]周玉珍,宋玉成,郝玉荣.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8,23(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