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87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概括,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立足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是对原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主要矛盾;初级阶段;新时代
一、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由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决定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极为凝练的话语对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作出了总结:“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们对于此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判断是从需求和供给(生产)这两个方面进行考量的,对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以前人民群众需求的侧重点在物质文化上,而在当今社会,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了,需要层次也大大拓展了,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们对于对良好的国家治理、更多的政治参与、更健全的公共服务、更有保障的公共安全、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很显然继续使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表述已经无法反映人们的真实需求状况了。从供给面来看,原先制约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如今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曾经物资短缺、供给不足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如此,我们已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去产能,降库存,所以我们已经不能将主要的原因归结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了。
综合来看,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些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阶段性变化的体现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上文中已经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强调“两个没有变”。那么基于十五大提出的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改变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其内部会逐渐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
毛泽东就曾在《矛盾论》中指出“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所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改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可能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发生的,因此并不存在逻辑悖论。
(三)新社会主要矛盾是此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拓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些是根本的、具有转折性的。比如八大决议中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因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前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后,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则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相比之下,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对于原主要矛盾而言并不具有转折性,而是对原主要矛盾的拓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讲与原主要矛盾具有放向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延伸性。
首先,社会矛盾的本质仍是供求之间的矛盾。从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可以看出,矛盾的一方一直立足于人民的需要,其本质是需求,矛盾的另一方,无论是农业国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状况,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本质都是供给。其次,矛盾的核心仍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化解矛盾的渠道都是促进发展,提供满足人民需要的供给,包括物质、文化产品和整个国家的全面均衡发展。
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可以视为是对原主要矛盾的拓展。
二、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概括的重要意义
(一)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意味着原有的主要矛盾成为过去时,意味着前一阶段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取得了比较大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从1981年我们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今天这一矛盾发生转化,中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吻合,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成就的反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近4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使我们感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对于增强“四个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新时代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动力和指引
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标识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回顾以往成就的过程中坚定信念,更要在面向未来时脚踏实地。因此,由主要矛盾转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重视,这也将成为我国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我们必须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要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系统完整的回答,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对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对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向着更高层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胜利。
(三)就关系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统一了思想
我国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地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集中地体现在它们都呈现出“不变与变”的特征。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就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变与不变”作出回应,统一了思想。
所谓“不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要这个任务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不会改变。
所谓“变”,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分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使奋斗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党对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上: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我们党就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毫不动摇。与此同时,我们党又与时俱进地根据发展着的实际,对基本路线进行丰富和充实。党的十七大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加上了“和谐”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加上“美丽”一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党的十九大有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思想包含了“变与不变”的哲学辩证思维,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国际地位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指导,起到了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韩绮颜(1994-),女,天津市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