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惠州516001
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惠州516001
摘要: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将其细化为文化生活教材中的具体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落实、课堂落实等具体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生活核心素养培养
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在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被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本文以《文化生活》模块为研究对象,探索学科素养如何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正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将高中政治课程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4个模块调整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3个模块。在新课程面世之前,提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策略,无疑是超前一步,可以更好的去适应新教材。
2.学生素养提升的需要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复杂(跨学科)问题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文化生活》模块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认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性看待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依法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升相应的素养能力。
3.学生学业提高的需要
教材孕育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又指导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好不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测的,即通过练习或者试题等学习任务来检测,检测评价的标准就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生活》模块的具体体现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至少应该从课程落实、课堂落实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本文就课堂落实层面谈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1.激趣:教师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一定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形成个人素养。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爱上政治课堂,爱上政治知识,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的四大模块之一,蕴涵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资源,是涵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思路,自学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确任务。我认为:上出学生喜欢的政治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而落实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一定要深入思考政治课堂教学的焦点“怎么教”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所以说,当下的政治老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转变理念,改变授课方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这本身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意。
2.拾材: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依据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认同是指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和心里归属,对政治理念、核心价值、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维护。政治认同在文化生活中表现集中表现为文化认同,突出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文化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以,师生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一定要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理性精神主要指建立独立人格基础之上,不断迷信经验和权威,独立、批判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质。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教师一定通过科学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或者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个人的判断。在教学探究活动中,尽可能地和学生的经验及内心的体验发性联系,让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知识发生真正的思考。例如,在“体味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列举国家的、本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活动,去感悟“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政治化,政治文化化”。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面对各种形式的文化,有喜有忧,作为个人,要用理性取舍,选择并参与积极健康的文化。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法规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对依靠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等治理方式的认同。例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要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有法律意识,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文化知识产权。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营利性、竞争性的文化产业,或者是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既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又要依据法律法规来活动。学生通过«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的通知»的文化法律、法规、政策等等。
公共参与从广义上讲,公众参与除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人的参与,要有推动决策过程的行动。在实际的活动中,泛指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贯穿着一条“个人参与文化生活”的主线。在文化与生活中,要求个人自主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要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创新。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实践:关注生活实际,深化学科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培养,通过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政治课堂,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等都公是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的落脚点将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用,在实践中用,真正做到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并运用学科素养。
例如,在电视节目中,有一档«最强大脑»的节目非常成功,其成功之处之一,便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富有中国特色的汉字、皮影戏等进行创新,让参与者接受挑战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学传统文化时,可以寻访本地民间手工艺人,用他们的事例向学生展示,对于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文化的捍卫,让掌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教学“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让学生参观“叶挺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让学生感受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推动今天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富国强军的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劳动衙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惠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在学生身边和文化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认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培养和践行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政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朱之文同志在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2018(1)
2.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
3.陶鸿,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6(7).
4.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