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赵莉

赵莉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以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对讲解示范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演练模拟教学法和课下养成教学法予以推介。

【关键词】高职教学社交礼仪教学方法选择有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086-02

高职教育不但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事的技能,更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做人的素养。《社交礼仪》作为一门素质教育通识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在各专业开设了《社交礼仪》课程,但受制于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选用。尽管目前《社交礼仪》课堂上那种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情形已不多见,礼仪教师们实践和探索了许多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应该纳入我们思考的范畴。

一《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1.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社交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社交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树立起基本的礼仪意识,没有基本的礼仪意识就不会在实践中认真“行礼”,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或掩盖了;(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只有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会认为有用,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不切实际地扩大了;(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边学边用,学用合一,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省略”了。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比如,目前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大量的幻灯片及视频资源确实使课堂教学很生动,但是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方法中的手段和媒介。

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

1.讲解示范教学法

社交礼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种规范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标准的示范和讲解的。高职教学强调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不要教师必要的“知识传授”,《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尤其不能弱化教师的样板作用。有的礼仪教师过度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一味强调学生的训练,但其前提是应该有样板的示范,只有在正确的示范的基础上,自主性的训练才会更有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示范样板无疑是由礼仪教师现场来担任,不能完全寄托于影像视频等资料,因为教师的现场示范要比影像视频里的示范来得亲切、可感。示范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出标准的讲解,即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规范说明。比如在学习仪表礼仪模块时,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佩戴饰品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还比如交往礼仪模块中的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等,教师近在眼前的讲解示范会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当然,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礼仪教师必须用自己职业化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难发现,有的礼仪教师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可自己却离礼仪规范有很大距离,如在课堂上穿着、妆容等时尚化,很不讲究,甚至站姿随意,举止无度。所以运用最基本但对于礼仪教学也是最有效的讲解示范教学法时,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2.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包括两个方面:(1)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素材性案例进行讨论。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虚拟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大多具有故事性,教师平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这种案例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中,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一般用来剖析在礼仪实践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这种案例也存在着可能让学生产生编造的感觉,而导致当做故事一听了之,所以要注意使用的“度”。(2)采用本文特别提倡的“身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每天都注意观察、抓取自己和身边人真实的“礼仪素材”,将其拿到课堂上来,或讲述,或提供相应资料,然后大家一起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礼仪就在自己身边。这符合前面提出的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的教学目标。比如仪表礼仪模块中的仪容修饰、行为举止、佩戴饰品等和公共礼仪模块中的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亲身观察、发现校园生活中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甚至辩论和演讲,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演练模拟教学法

《社交礼仪》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上贴近生活,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另外,高职学生活跃好动、乐于参与的特点也要求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应。演练模拟这种方式与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演练的内容既可以是单纯的礼仪规范,也可以是通过创设职业情境而“编制”的小剧本,前者如握手、站姿、坐姿、走姿的学习演练和强化实训,后者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演练内容,然后由学生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并加以模拟实际操作,如交往礼仪模块中的介绍、握手、名片等内容的学习都可以运用演练模拟法。将学生分成几个人一小组,模拟一个场景,将称谓礼仪、介绍礼仪、名片礼仪、握手礼仪等运用其中进行演练,其他同学进行观看、讨论,老师最后做点评,指出不足,以便今后改进。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示范作用,与其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摸索,不如先给出学生规范,让其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运用规范。所以,笔者主张《社交礼仪》课程教学还是应该先由教师介绍礼仪规范,然后将其运用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不要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在教学中忽视课程自身特点,以致形式大于内容。

4.课下养成教学法

严格来说,课下养成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恰恰由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开设一门《社交礼仪》课程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礼仪行为,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懂礼、遵礼、守礼、行礼的人,所以本文将课下养成也作为一种准教学方法。课下养成由两个方面构成:(1)将学生礼仪课堂学习之余的表现列入课程考核,以此来督促学生课上课下表现如一,不能出现课上认真学习、课下我行我素的“两层皮”问题。(2)通过第二课堂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礼仪活动,巩固课堂学习,具体形式如成立礼仪社团、开展礼仪讲座、举办礼仪比赛等。当然,这种课下养成方法存在着管理上的难度,因为毕竟不像课堂教学学生完全在教师的视野之内,所以需要制订周密可行的方案,并求得相关人员的协助,但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法,对于学生礼仪意识的形成和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应当予以重视。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不在于多,更不在于“杂”,关键是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有效,所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选择了上述四种教学方法推介给同仁们参考,以期共同推进《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J].教育界,2010(16)

[2]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张洪铖等.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5)

[4]徐静等.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