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枨冲镇卫生院湖南410316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78例为研察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情发展过程及特征的观察意义与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结果:经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后,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其中50例显效,20例有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患儿因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水肿,入院24h内即死亡。同时,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4岁年龄段,在5-7月份发病较多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性的预防与控制,可以使小儿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抑制病情蔓延,极早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研究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破等,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发病年龄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1],由于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病毒性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危重疾病.因此临床在预防治疗时不可疏忽大意。根据临床所得数据可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一度
呈现爆发状态,该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出现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导致患儿发生死亡。如何更好的预防和控制小儿手足口病,这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我院在各个方面加强病前的预防和控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下面就此实践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78例为研察研究对象,其中40例男孩,38例女孩;患儿中发病年龄区间为1岁-6岁,平均住院时间14天。
1.2临床概述手足口病全球均有病例报告,该疾病的致病菌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人群接触,儿童的患病原因主要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奶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该疾病可在患儿之间通过飞沫传播。患儿初起先发热后出皮疹,体温在38~39℃之间浮动,不同程度的在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1.3方法我们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体为:1.3.1基础措施进行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对于重点人群和患儿进行监测,嘱咐患儿家属尽可能不要让患儿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避开流行期。指导家长如何识别是否是手足口病,做好患儿的清洁、卫生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玩具、穿的衣物、日常用品等定期进行消毒。做好疫情报告,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防止疾病蔓延扩散。做好晨间检查,对于疑似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通过各种渠道和健康教育时机嘱咐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1.3.2主动预防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大青叶、金银花、板兰根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方式嘱患儿当茶饮用进行预防。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1.3.3饮食干预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等易消化的温凉流质食物,切忌不可食用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1.3.4心理护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热情、真诚的接待患儿,和患儿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尽可能消除不安情绪,告知患儿家属只要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干预,患儿基本上可治愈,预后良好
1.4疗效评定对所有患儿1周后进行评定,显效:用药1天后,患儿意识恢复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抖动、抽搐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用药2天后,患儿意识恢复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抖动、抽搐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用药2天后,患儿意识、体温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抖动、抽搐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用药2天后,患儿意识、体温无显著改变,甚至有所加重。同时我们把这几年所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分率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由上表看出,经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后,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其中50例显效,20例有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患儿因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水肿,入院24h内即死亡。同时,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4岁年龄段,在5-7月份发病较多
3.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并有死亡病例,因此临床工作必须重视。及时早期明确诊断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预防控制的关键所在。手足口病具有特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迅速,因此在治疗及发病重点时间段进行严格消毒,做好提前预防,注意清洁个人卫生,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快速传播。
本病在流行期诊断不困难,为指导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救治与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并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使患儿得到有效的救治。湿、热的环境尤其适合肠道病毒生存与传播该病菌难以被75%酒精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2],因此要积极进行消毒隔离措施。由结果看出,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患儿均得到急时救治,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消退,效果甚好。本次研究也表明,手足口病发病年龄高峰期是1-4岁,5-7月份发病率较高,因此预防时可在这个年龄和月份进行重点防控。护理和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加强监测,对发现疑似患者需及时隔离治疗[3],相关的接触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防控时还应加大健康宣教,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多普及一些关于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家属及早发现,及时做好隔离措施,控制疫情传播、蔓延。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避免带儿童出入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流行期密切观察儿童皮肤和口腔一般情况,每日为儿童测量体温,如有异常,及时入院进行就诊。
综上,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性的预防与控制,可以使小儿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抑制病情蔓延,极早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秋格;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方法及护理措施[J].2016,80(24):258—260
[2]李文发;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5,17(07):163—165
[3]龙海燕.小儿手足口的预防与控制的探析[J].医药前沿,2013(20):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