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钱晓峰

(汤原县中医院疼痛科黑龙江佳木斯154700)

【摘要】目的:探讨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60例肾盂肾炎患者给予中医辩证,并对症进行辩证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60例肾盂肾炎患者,临床治愈为47例,有效为1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中医辩证对治疗肾盂肾炎效果满意。结论:因急性肾盂肾炎未能得到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终致慢性炎症导致肾衰者日趋增多。中医辩证治疗治疗力求彻底治愈。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肾盂肾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80-02

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问质的炎症性病变。本病女性患者居多,育龄妇女尤为多见,可由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发展而来。肾盂肾炎属中医“淋浊”、“腰痛”、“癃闭”、“虚劳”范畴。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0例肾于肾炎患者,其中其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4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52.5±1.5岁,病情持续时间1天~4年,平均病程为1.8±0.5年。其中急性肾盂肾炎患者38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22例,其中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患者12例。

1.2临床症状体征

腰酸痛26例,尿频18例,尿急22例,尿时们尿道灼热不适30例,伴乏力26例,伴乳肿28例,小腹坠痛26例,尿痛26例,肉眼血尿14例,肾区叩痛阳性38例,有发热症26例,均在37.5℃以上。

1.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26例,(++)14例,白细胞(+)30例,(++)者4例。尿培养:阳性38例,大肠杆菌28例,副大肠杆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白色葡萄球菌2例。

1.4辩证治疗

1.4.1少阳郁热型寒热往来,心烦作呕,不思饮食.腰部疼痛,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口苦咽干,头昏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和解少阳,清热利湿,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木香各6克,生薏苡仁、车前草、金银花各15克,栀子、瞿麦、萹蓄、连翘各10克,生甘草3克。

1.4.2膀胱郁热型少腹胀痛拒按,尿频尿急,尿道刺痛,尿短赤,大便秘结,口渴喜冷饮,舌红绛、苔厚腻,脉濡数,为湿偏重;苔薄黄、脉弦数,为热偏重。利尿通淋,清热导湿。取八正散合导赤散加减,车前子(包)、瞿麦、茯苓、竹叶、生大黄、栀子各10克,萹蓄12克,木通、乌药各5克,荔枝草15克。热重加黄柏、黄芩各6克,湿重加滑石20克,厚朴5克。

1.4.3脾肾阳虚型脘腹胀闷,倦怠畏寒,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肢体浮肿,大便稀溏,腰痛如折,尿频无度,尿色清白,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健脾温肾,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车前子(包)、牛膝、贯众炭各10克,牡丹皮、熟附子各6克,肉桂(后下)3克。

1.4.4肝肾阴虚型潮热盗汗,头昏而痛,五心烦热,尿频腰痛,入夜明显,小便色黄而混浊,浮肿不显,口干不欲饮,舌尖红绛苔少,脉弦数或细数。养阴清热,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2克,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银柴胡、地骨皮、杜仲、川断各10克,牡丹皮、知母、黄柏各6克,鳖甲(先煎)20克,桑寄生15克。

1.4.5肝郁气滞型头昏目眩,胸闷嗳气,腰痛胁胀,尿频而急,舌淡苔黄,脉来弦数。疏肝理气,逍遥散合五苓散加减柴胡、厚朴花、灯心草各5克,当归、白芍、猪苓、茯苓、香附、泽泻、延胡索、萹蓄各10克,桑寄生、滑石各15克,甘草3克。

1.5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尿常规以及尿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临床症状均消失,命体征正常。有效:临床尿常规检查结果明显改善,尿菌性检查结果偶有阳性,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尿常规以及尿菌性检查结果无变化甚至加重,生命体征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临床症状未发生好转甚至加重,或肾功能不全情况加重[1]。

2.结果

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60例肾盂肾炎患者,临床治愈为47例,有效为1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中医辩证对治疗肾盂肾炎效果满意。

3.讨论

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属中医“淋证”范畴。明辨病机与病位肾与膀胱相表里,其间有经脉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病理改变相互影响。若肾脏虚则制水失常,湿热内蕴,也必然熏蒸于膀胱;一旦外邪乘虚而入,均能引起脏腑俱病。膀胱湿热蕴结,肾脏失去了正常气化,水道不利,以致尿急、尿频、尿痛、腰痛等一系列症状相继出现。总之,此病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以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为主。因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治淋大法在于通淋,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利而出。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药贯穿治疗之始终;此外,急性肾盂肾炎系菌毒所致,故不论何型,一般均可配合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往往可提高疗效,如黄芩、黄连、车前子、金银花、蒲公英、知母等,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9种菌株有抗菌作用;地榆对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马齿苋、败酱草、半枝莲、土茯苓、黄柏、大黄控制大肠杆菌感染有效。

慢性肾盂肾炎属于中医“劳淋”、“腰痛”等范畴,对于本病的研究也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张琪教授认为,从病因来讲,与劳累、房劳、肾虚、脾虚有关,但从临床实践来看,寒邪也决不能忽视。就外寒来讲,慢性肾盂肾炎往往由于起居失宜,或寒暖失调,或涉水冒雨,或居处寒冷,致使寒邪侵袭入体,客居下焦,引起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或加重,而病情跌宕起伏,迁延难愈;就内寒来讲,慢性肾盂肾炎病情经久正气耗伤,损及肾阳,滋生内寒,内寒一旦产生,一则使病情复杂化;二则易招致外寒。从临床角度讲,慢性肾盂肾炎往往是内寒外寒相助为虐,相引为患,故诊治该病,切勿忽视寒邪。李培旭等除认为湿热之邪贯穿本病始末外,还有瘀血这一病因[2]。慢性肾盂肾炎迁延日久不愈,久病人络,常伴血瘀。血瘀的形成与湿热久稽下焦、气虚无力行血密切相关。淋之初多由湿热毒邪蕴结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若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显症虽除,余邪未尽,停蓄下焦,日久正气耗伤。此时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更易因遇劳、外感、情志不遂等因素而发作。此期正胜则邪退,邪退则正安。邪胜则病复加,正不胜邪,则疾病反复。虚实夹杂为转化期的病机特点[3]。临床正气耗伤有气阴两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及气滞血瘀等不同情况,均以其性质、程度决定攻补方法,总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

【参考文献】

[1]张传珠.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271-273.

[2]郭正杰.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31-31.

[3]张萍.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