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金端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在教育市场中“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明显,原有高等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寻找正确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以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高等教育;对策
1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国情和与国际接轨,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切入点、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等各方面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但是由于教育体系的缺陷和概念理解的偏差,质量管理的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取得的成果也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没有明确且正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评估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特色办学的兴起,教育工作者渐渐失去了对教育目标的清晰认识,教育产品的多元化更是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目标不但是行动的指南更是衡量行动质量和效果的标准,目标的不明确使得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成为笑谈。即使有已经建立起来的质量评估体系,也不能适应和有效的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成败,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严重脱节,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成为空谈。
1.2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运作模式封闭,存在严重的官本为主义
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只认识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元素。所谓封闭是根据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制定规则,而忽略关联系统的影响,封闭系统由于其独立于外部系统,因此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迟钝,很难在质量系统中即使加入适应市场需求额创新元素。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管理者的任命还是普通教师的招聘,都存在着不公平和道德风险问题,官僚作风盛行。这严重扭曲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行为,使管理过程僵硬化,更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效力。
1.3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这种教育的特点就是学习自认为需要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相脱节,没有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特性,更没有了解社会的需求。对于质量的衡量完全是主观的判定,客观的质量意识淡薄。其用单一的、少数的学术精英的质量标准来划分高等教育质量,这就容易产生对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甚至错误判断。
1.4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体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缺乏参与性
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忽视自身早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既不能选择合适的质量管理理论,有缺乏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例如教学、课堂及各部门的沟通。教师作为掌握课堂的主导者,拥有对教学质量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做用。教师,特别是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堂内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不去了解教学的质量和高校管理的治理,从而使高等质量管理失去了除学生外学校最大的群体的支持。我国的现状是,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是消极的等待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缺乏应有的自治、自律和参与。大学生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质量便失去了精华,大学生失去了自律,高等教育质量便失去的最有效的监督。
2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制定动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和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设定要以现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作为最重要的依据,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优势的人才为最根本的目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ISO9000标准执行。高校要认真学习标准,结合高校特点拟制定出相关运行文件,严格的实施推行。同时要规范内部审核、消费者审核和机构神格的行为,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评估体系的级别应包括国家标准和高校的自身标准。这种分级的质量评估体系不但能有效的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作过程和效果,更能有效的节省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实际的付出得到最有效的回报,达到最优的质量管理效果。
2.2加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举措不但涉及高等学校本身,更向上延伸到国家级教育制度的制定,向下触及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利益和意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应当是国建、地方区域和学校三级一体的标准体系。国家应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必要时要考虑国际发展要求和方向制定总的任务和要求;地方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提出适合地区需求的人才标准;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标准不但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更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质量管理标准。在这三者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政府保留高等教育质量的立法权、评估权和监督等权力,而要把质量管理活动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者——高校、教师和学生。高校自身作为连接国家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中间环节,其主动权的多少影响着高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活跃性和开放性。
2.3构建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系统
高校在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其应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心,运用合适的质量管理理念手段,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组织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人员的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产品”,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而达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管理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教学质量的安排和管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最佳的教学条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所有高校的目标之一。在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过程个,各部门和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保证高等质量管理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平台。同时,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和有效性,对于教职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培训也是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主体,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微观元素,其要完善和改进之处还有很多。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指挥和控制是一系列的复杂过程,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进行统领。在充分理解质量、质量管理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录敬,陈晓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家,2010(7):111-114.
[2]姚雪,李世隆,王艳,等.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4):111-112.
[3]杨广金.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探索,2011(3):71-72.
[4]高亚军.教育质量管理创新之我见[N].江苏教育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