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磊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渝北区401120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在理论思想内容和改革政策上呈现出中国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可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供给侧改革”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1月17日的国家十三五编制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就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强调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同等重要性,同年12月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大的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论思想内容和改革政策上均呈现出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二)理论思想内容的创新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思想内容上,主要针对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而提出,强调采取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提高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要素的生产率,一方面要减少无效的供给和低端的供给,对所谓“僵尸企业”进行淘汰,另一方面又要扩大有效的、中高端的供给,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实现有效供给。结构性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水泥、铁合金、煤炭、电解铝、平面玻璃等行业里面,严重的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决定了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以供给端为切入点,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对供给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我国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供给结构能随时适应需求的发展变化情况,改善供需错配的问题,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是针对我国当前面对的具体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发展任务,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
(三)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创新
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能助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政府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政策层面维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供给侧改革政策方面就要坚持五大政策为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稳,即要求政府为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经济增速总体放缓,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能助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微观政策主要针对微观经济主体,在政策与机制层面来释放微观主体的发展潜力,包括企业和消费者。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应针对微观经济主体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一方面降低税收减少企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经营与投资环境,从制度层面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的潜力,从政策层面扩大有效供给,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予以准确的把握,实现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倒逼供给侧的改革。
坚持精准的产业政策利于定位供给侧改革着力点,针对不同产业发展情况实施切合实际的政策,从产业政策的源头方面来优化我国的供给体系,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变得尤为迫切,现阶段要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以产业化形式带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改革政策的效果在实践中呈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来考虑如何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基于各地实际发展情况的多样性,为调动各个地区的主动性,必须实现改革政策与各地实际的紧密结合。
社会政策托底,即守住民生底线,一切工作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民生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二、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推进供给侧改革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唯有通过创新,才能激发增长动力、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刘尧飞:《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一)企业对产品、技术进行创新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对产品创新来实现。一方面,人们更愿意在预防风险的前提下再进行其他消费项,而对产品的品质、商家的服务质量追求更高;另一方面,国内的商品,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上均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间接导致了国内产品结构性过剩情况。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只有对服务质量进行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产品进行创新,新颖的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余空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需求不足、内部供需错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致力于提升制造业水平,德国工业4.0的发展战略旨在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水平。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加资源约束趋紧,主体缺乏创新能意识,高污染高治理的发展模式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唯有进行技术层面创新,鼓励企业提高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真正实现供给结构提质增效,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在供给端发力以满足国内有效需求。
(二)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能充分激发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我国创新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校,创新主体所包含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必须依靠推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市场中存在多个经济活动主体,让千千万万的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在大众创业的氛围内促进万众的创新。这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还能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动力由政策刺激转变为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逄锦聚.我国经济发展基本走势和主要矛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2016年第8期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4]任保平.“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质量型增长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4月
[5]董艳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管理创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6]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1月
[7]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5月第30卷第5期
[8]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