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转型对中国工会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社会结构转型对中国工会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

赵芳郁

赵芳郁

(内蒙古森工集团金河森工公司工会,内蒙古根河022300)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必然对工会社会责任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中国;工会;社会责任;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必然对工会社会责任提出新的要求。

1社会结构转型对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影响

社会结构转型的突出表现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权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工薪收入者为特征的工人阶级队伍急剧扩大,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化显著。

工人阶级是工会的组织基础,不了解自身队伍的结构变化,就很难解释清楚任何工会的基本理论与大量实践问题。

首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总题目,而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内部关系问题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愈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改革开放中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内部关系状况如何,特别是职工群众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思想状况如何,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其概念的外延要比过去宽泛得多。其中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知识分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已占工人阶级总数三分之二的所谓“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

再次,近几年来突出的问题是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权益和社会地位问题。研究工人阶级内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突出因素。因此,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就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调节这些矛盾,满足工人阶级各部分成员的利益和地位要求,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健全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内部矛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社会学理论界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学理论界对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论证,已有较成型的定义和看法。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社会结构理解为社会行动者在互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协调体系,即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观的社会群体(制度型式和团体组织)和微观的个体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关系协调体系(郑杭生、赵文龙,2003)。也有学者概括地说,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孙立平、李强、沈原,2004)。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突出表现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如果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即可勾画出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进城的农民大批涌人产业工人阶层,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2、2004)。有学者将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描述为“丁字型”结构,认为由此带来“结构紧张”,使得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的或冲突的状态,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很强的张力之中(李强,200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伴随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而出现了一个底层社会(樊平,1996;吴忠民,2001)。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断裂已经成为我国底层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即除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外,还有城市中的部分农民工和下岗失业工人被抛出或封闭在开放的社会结构之外(孙立平,2004)。

3工会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定位

研究工会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定位:

一是要研究工会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定位;

二是要研究工会在中观的组织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三是要研究宏观的功能定位与中观的角色定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是要研究微观的经济结构方面的产权变动、劳动关系变化对工会功能定位和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工会的功能定位也在多维度转型。在政治结构关系上,工会以往的功能定位是强调桥梁、纽带、支柱等国家统治和社会控制的组成部分;现在虽然原有的定位依然存在,但也重视在政治结构中的社会利益整合、表达及社会矛盾的协调,建立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关系,通过工会组织的维权机制,将底层劳动者的社会抗拒,转化为有序的社会对话。在经济结构关系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功能定位是配合政府和行政的生产组织活动;现在是通过集体协商谈判,利益博弈和合作,调整劳动关系,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和能力,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并使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有机会过渡到社会中间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在社会结构关系上,工会以前的功能定位是在社会行政体系中的依附性和自上而下的协助管理;现在是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自主性、自治性和社会服务。

至于工会在社会组织体系中的结构关系,则面临着转型期与执政党、政府、其他社群组织、企业组织等关系的角色调整。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会组织的角色转换,我国工会将成为在执政党领导下实现“中国经验”的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拥有长期积累的组织资源,工会是在现有体制内追求社会公平的强大社会资本;也是培育社会参与、协商、表达的重要组织途径。这里,我们可以就社会转型引起的工会转型做如下判断:

一是社会结构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这一进程。

二是社会结构转型本身同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配置状况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工会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如何定位,既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结构的力量关系和协调体系,也会影响资源的配置状况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是目前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分化。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暴露出工会社会定位的滞后。

四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工会多维度的功能定位和组织角色定位的目标模式、相互关系,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