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视觉文化研究

胡珍平

西华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艺节目、相亲节目、短视频、手游等等,都是通过视觉上的直接感观获得心理上的娱乐体验。可以说,视觉文化已经重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图像的表达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图像霸权性

当今时代,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人为的符号化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图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要目标,各种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被围困在视觉图像中,而这种富裕的视觉刺激则加深了人们对图像的依赖以及重视性,从而出现“图像霸权”现象。图像的霸权地位,也从侧面反应了文字所处的尴尬地位,文字沦为了图像的配角和附庸。无论是“图配文”的流行,还是现在各种文学作品被翻拍为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出版图书中图片占比大于文字,这些都是文字边缘化的体现,人们已经从呆板的文字阅读转向为了视觉快感式的图像阅读。

(三)消费倾向性

当前大众的日常消费不再仅限于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种物质性的消费已经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即当图像成为符号时,人们对图像符号的崇拜体现了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这也是图像拜物教的一个重要体现。消费文化背景下,这种图像符号的消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分层,不同的图像符号可以使人们展示不同的社会身份,在图像符号消费中,符号价值表达的是财富、权力等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通过一些特别的图像标志自己的不同身份,比如穿着、配饰等等,这些品牌符号中包含了一种炫耀式消费,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这表明视觉形象具有了大众商品的属性,而大众商品被赋予视觉化的意义,商品的符号价值得到了强化,并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新的中介。

三、视觉文化走向

在这个视觉文化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越来越复杂多样,但在这种视觉刺激富裕甚至是过剩的年代,视觉形象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大众对消费图像化的偏向,各种刻意的人为创造的图像爆炸式的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图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被大量复制传播,而这种同质化的形象被消费者大量消费,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视觉上的疲劳,越是多的人造形象,就越会让人们感到视觉要求上的匮乏和空虚。另一方面,在图像的大量传播过程中,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是消极的图像成为了漏网之鱼,对大众造成思想围困和精神污染,这也是视觉化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视觉文化的走向就变得至关重要。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基于大众的视觉需求,而无论是形象的过度生产还是图像的消极传播,这都要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规则来做修正,要正确理解大众对于图像的偏好,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在此基础上,就是要加强对图像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力度,做好对视觉文化的监督和引导,并根据视觉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视觉文化传播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使其能够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能够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受众的个性心理诉求相结合,从而让视觉文化更好地走向大众,发挥其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霞.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05).

[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张雷.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审美特性的阐释.曲阜师范大学.2006(04).

[5]林峰.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困境与超越.云南社会科学.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