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诠释学是在西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理解问题的学问,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程度的加深,如何去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界定什么是诠释学,从而发现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困境,最终找到在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原则,避免陷入误区。
关键词:诠释学;困境;原则
一、诠释学的定义
什么做“诠释”?“诠”是说得完全、圆融;“释”就是解释的意思;“诠释”就是用语言把需要理解的对象表达清楚且条理清晰。这里还需要区分“解释”和“诠释”二者的用法,在提及科学现象时我们用“解释”一词,在论证一个理论的现实意义且要求全面理解时用“诠释”,这在英文里分得很清楚:Explanation是解释,Interpretation是诠释。
“诠释”有两方面内容,思考以及用语言表达思考,最后往往要形成一个新的文本、一种新的话语。“诠释”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去说明表达各种意见,是要澄清之前的诠释误区,显露出还存在的问题,加上新的内涵进行原有基础上的修订,改变之前的认知,从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诠释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概念说法,我们要追求一种圆融的理解,换而言之,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不是用一个固定的模型去把一切东西纳入到其中,重要的是要呈现一个本体的系统。我们可以把解释看作是诠释的一个特殊表现,但诠释它所表达的说服力是远远超过解释的。诠释的概念比较广,用在人文方面是允许主观参与的;而解释更注重于客观的预测。
“诠释”有两个意义,一是批判,二是创新。孔子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误解,“言不顺”的问题就会出现。我们要重视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同时对语言进行理性的再认识,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也就包含着某种批判。除了批判,“诠释”的另一个意义是创新,我们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文本中,把新的意义推导出来,实现哲学意义上的延伸,这里重点强调创造新的语言。
诠释体现的是一种能力,一种专业学术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诠释学它所强调的重点就是对语言规范反思及运用。很多时候,错误并不是指表达错误,而是表达的不够完整,逻辑不够严谨。我们要把握好语言的运用,使用正确的语言,能够使我们更接近真理。
二、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困境
20世纪末,“回到马克思”呼声出现,这对我们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去解读马克思的文本。当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文本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会遭遇到“诠释学困境”。所谓的“诠释学困境”在这里也就特指如何正确处理好文本的诠释与意义的创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西方诠释学初期,受到知识论传统的影响,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都把诠释学看作是一种确立知识的方法论去进行建构。受现代哲学生存论的影响,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强调文本意义的流动和创生,但同时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诠释,这就出现了知识层面的断裂。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而要摆脱“诠释学困境”,关键是要摆脱不是知识论诠释学就是生存论诠释学的错误认知。应时代之需,为解决这种困局,这就出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文本诠释学。这种新的诠释学不仅吸纳了生存论诠释学的优点,突出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自身的“实践性维度”,同时又保留了知识论诠释学对文本的客观性,这也就远离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方式。
三、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防止“诠释学困境”的出现,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大致总结为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马克思文本为根基的原则。马克思的文本作为我们的解读对象,蕴藏着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财富。虽说后世对马克思文本解读了许多,并且同时作品也有很多,但归根结底马克思文本才是我们解读的第一资料,他人的资料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能成为判断我们是否解读正确的标准。马克思本人距我们的时代较远,我们的解读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要想真正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我们还需要借助语言学的手段,在诠释的过程中,遵循语言学的相关规则,不要主观臆断,切不可“制造马克思”。
第二,坚持历史性维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历史演进和历史语境。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文本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的,且这些文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其中蕴含的思维内容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提醒我们马克思的文本是一个系列作品,而不是孤立、静止的。我们在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过程中要将单个文本放在一个整体链条中去看,同时对于整体的把握也要基于单个文本,正确处理好单个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前提是对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把握,要从主观上去接近马克思文本所表达的马克思的“原意”。
第三,坚持现实性维度原则。我们作为解读者,要从当代语境与马克思文本二者之间找到“通”的点。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把马克思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用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去。我们能够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去认知马克思的文本,这就强调意义的创生,解读马克思文本,重点不是去弄清知识,而是要强调现实意义,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对现实生活加以反思,寻找与文本“通”的点,这是实现意义创生的关键。
第四,坚持宽容性原则。伽达默尔生存论诠释学强调宽容和开放,这在我们诠释马克思文本的过程中同样适用,只有允许人们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文本进行解读,才能确保马克思的文本不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永葆生命力。不要给马克思文本的诠释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产生思想的碰撞。同时也要勇于承认单个的视角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必须与其他视角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三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版),2004,32(4).
[2]彭启福.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及其出路[J].哲学动态,2003,12:8-10.
[3]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3).
[4]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0(3).
[5]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