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谢建忠

谢建忠江西省宜春一中336000

摘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课程设置应本着“科学性、实效性、发展性”的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从自我意识、学习技能、人际交往、异常心理分析、性教育五个方面着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引导广大学生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

中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比率已经越来越高,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据专家估测,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加剧的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而且这种影响也同样波及到了中学生。如何来帮助这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走出心灵的困惑,如何来引导广大学生适应生活变化,引导广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对我们中学教育提出的一大挑战,当前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要成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需要一本适合中学生实际的教材。通过两年多的心理咨询以及教学实践(在两届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目标,二是内容,三是教学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数千名大学生和数十名著名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归纳出了心理健康者或自我实现者的15个特征:1.对现实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2.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现实;3.言行坦率、自然和纯真;4.不过分关注自己,而以问题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格和独处的需要;6.独立自主;7.时时常新的新鲜感;8.常常能体会到狂喜、惊异和崇高等等所谓的“高峰体验”;9.对人类充满深厚的爱;10.其亲密朋友不多,但感情深厚;11.具有民主的态度;12.具有很强的道德感;13.有幽默感;14.有创造性;15.不盲从。诚然,这些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世界上多数人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作为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

1.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内容。

这一内容,可以分三步讲授:

(1)正确认真自己的心理:着重解释个体的心理现象,揭开心理的神秘面纱。

(2)合理评价自身(包括外貌、特点、性格、能力等)。

(3)加强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包括自我克制、受挫折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节)。

2.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

这一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1)学习时间管理,即教会学生如何充分有效地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包括制定学习计划)。

(2)学习方法指导,即介绍一些学习方法。

(3)常见学习问题分析,即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4)考试心理指导。

3.人际交往指导。

这一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协调(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而在同学关系中应着重讲授异性交往);二是人际交往技巧。

4.几种异常心理现象及调适。

异常心理作为一个让学生们了解的内容(包括抑郁倾向、强迫倾向等),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调适方法。

5.性健康教育。

这一内容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学生中进行性教育已刻不容缓。这一内容可从性构造和性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和教学方法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五大内容,共20个课时。我校自2000年9月至2002年6月的两个学年里,分别在两届高一开课,按每班每周1/2课时(即每两周一节课)进行授课,上学期讲内容1、内容2、内容5,下学期讲内容3和内容4。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

1.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沟通,促使问题解决。如在讲授异性交往问题上,采用这一方法,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各自发表自己对异性交往的看法。这样以他们自己同龄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有利于他们之间更好地达成共识,得出异性交往中的技巧和应把握的尺度。

2.认知改变法。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面,能改变一些学生消极的信念,从而使他们恢复和建立合理思考方式。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在讲授心理调节中的情绪调节时,可以利用一些优美的电影画面再配以典雅的音乐来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变化。

以上是我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和认识而提出的几点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粗略看法,恳请斧正。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暨南大学出版社。

2.《心理探索》。

3.《学习创新与应试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三)》.长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