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曰珍1姜华静1曲艳丽2
(1威海市传染病医院山东威海264200;2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山东威海2644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5-0192-02
临床上对于一些低位直肠癌、直肠肛管癌、术后复发癌等,常选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结肠造瘘术。结肠双腔造瘘术后不仅造瘘口较大,而且早期需用玻璃棒及橡胶管支撑,人工肛袋口较小不能应用,且术后早期排便规律未形成,粪便稀薄随时流出,污染较为严重。自2000年以来,我们曾护理过50余例该手术患者,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7岁,晚期直肠癌40例,保肛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3例,肛管癌7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结肠双腔造瘘术44例,姑息性结肠双腔造瘘术6例。
1.2方法
1.2.1饮食管理术后应禁食,静脉输液供给营养,待结肠双腔造瘘口开放后进流质,以后改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少渣饮食。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进食易产气、生冷、辛辣刺激、粗纤维、不易消化的易引起便秘或腹泻的食物。进食应有规律,以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1.2.2结肠双腔造瘘口的护理结肠双腔造瘘术后的患者自肠蠕动恢复开始进食时,一般于术后2~3天开放结肠造瘘口,由于早期造瘘口缺乏肌肉的控制,患者定时排便的习惯尚未养成,稀薄粪便随时流出,为此我们采取在造瘘口周围围一圈薄卫生纸保护后,将造瘘口用透明塑料方便袋套上,连同支撑架一起套入,将方便袋开口于造瘘口上方系在一起,避免塑料直接与皮肤接触。患者尽量采取患侧卧位,翻身时及时调整方便袋的位置,若有粪便流出及时更换方便袋[1],一般集便不要超过2/3。注意观察造瘘口肠粘膜的血液循环,有无回缩、出血及坏死,正常情况下是红色或粉红色、湿润[2],若出现肠粘膜颜色变暗、变紫、发黑等异常应警惕缺血坏死,观察造瘘口粘膜有无水肿和感染。
1.2.3结肠双腔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因粪便外溢刺激皮肤,常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皮疹、糜烂、化脓等病理改变,为此我们除尽量不使粪便外溢,及时清除粪便,保持造瘘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外,在每次更换方便袋时均用温开水清洗造瘘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洁造瘘口,若有伤口再应用0.5%碘伏消毒,对于粪便稀薄量多、经常外溢者我们采用一次性无菌透明薄膜巾30cm×20cm大小,粘贴于造瘘口周围皮肤,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肠内容物污染结肠双腔造瘘口周围皮肤和腹部切口,薄膜巾污染严重及时更换。必要时可应用具有附着力强、收敛、耐消化液腐蚀能力的复方氧化锌油膏[3],涂擦于造瘘口周围皮肤,防止皮肤受损。
2结果
50例结肠双腔造瘘术患者早期都应用了透明塑料方便袋盛接粪便,23例应用了一次性无菌透明薄膜巾,除1例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红应用复方氧化锌油膏涂擦3天恢复外,余者造瘘口周围皮肤无红、肿、皮疹、糜烂、化脓等病理改变;无一例发生造瘘口缺血坏死、感染、回缩等情况。
3讨论
3.1饮食的调理有益于控便功能的提高,术后饮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低脂无刺激性的清淡食物为主;避免过量饮食,避免进食不新鲜、不清洁及生、冷、硬食物,及促进肠蠕动及增加粪便量的食物。合理饮食,既能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又能控制粪便,减少稀薄粪便量,有利于造瘘口的恢复。
3.2透明塑料方便袋为敞口,能将造瘘口及支撑架完全包绕于内,使稀薄粪便流入袋内,避免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和床单位,防止切口及周围皮肤感染,并且透明便于观察流出的粪便颜色、性质和量;处置方便,方便袋只需更换无需清洗消毒,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取材方便,洁净价廉,患者易于接受。
3.3一次性无菌透明薄膜巾轻薄柔软、亲肤性强,具有高弹性、高透气性、防水、粘性适中、无脱落等特点,最大程度地防止皮肤被污染,对病人皮肤刺激小,有效地保护了造瘘口周围皮肤,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冯曰珍,杨旻.塑料方便袋在结肠双腔造瘘术后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J],2002,8(8):575.
[2]蔡冬桂,叶珊芬,陈红霞.浅谈肠造瘘口病人的护理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8,21(2):224~225.
[3]陆以佳,刘咸璋,刘淼.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