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置管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置管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梁玉丹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不同置管方式对于新生儿的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8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儿作为研究。结果用新生儿PICC置管不同部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论PICC置管为新生儿提供了方便、安全的静脉通道,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获得极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andvalueofdifferentcatheterizationmethodsforperipheralcentralveincatheterizationinneonates.Methods80neonateshospitalizedin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withPICCfromMarch2018toMarch2019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sthestudy.Result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PICCcatheterizationwerecompared.ConclusionPICCcatheterizationprovidesaconvenientandsafeveinpassageforneonates,improvesthecurativeeffectandrelievesthepainofneonates.

Keywords:peripheralcentralvenouscatheter;Thenewborn;Noblevein;Cephalicvein;Inthemiddleofthevein.

PICC全称为peripheralinstertealcentralcatheter,即经外周静脉途径置管至中心静脉的导管。对于新生儿尤其是体重极低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血管非常细小不容易被发现,加大了静脉穿刺的难度,需要建立长时间有效的静脉输液和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等[1]。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效果显著,PICC穿刺要选择合适的导管及穿刺点,穿刺部位主要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浅静脉,本文探究主要从新生儿PICC置管的不同部位的优缺点,对外周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都符合PICC置管要求。其中男50例,女30例;胎龄26+2周~40+1周,平均(32.1±4.31)周;置管平均年龄(6.3±6.1)d;出生体质量530~4900g,平均(1710±620)g。根据不同的置管位置,将患儿分为贵要静脉组35例、头静脉组24例、正中静脉组21例。将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置管方法

护士遵循医嘱,操作者必须要经过专门培训,有丰富经验。先将远红外辐射台做好预热再把患者放上去,置管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签署知情同意术;插管时,患者取仰卧位,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建立无菌区、大范围消毒穿刺侧肢体,测量置管置入长度。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从预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骨关节的位置,将导管送至预定的长度,确定在上腔静脉后即可使用[2]。整个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置入导管后固定导管并用X线定位,并做好护理记录。

1.3观察要点

护士记录导管所有相关信息,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每班检查导管情况,贴膜要由下往上撕取,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落。更换后记录日期;每次输液完毕后,切记不能回抽回血,要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发现感染应该立即做相应处理,或者进行拔管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则提示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置管成功率

贵要静脉组置管失败为10例,有6例导管出现异位,2例导管发生堵塞,2例导管发生断裂,置管成功率为68.42%(26/38);头静脉组置管失败为15例,有11例导管出现异位,2例导管发生堵塞,2例发生感染,置管成功率为33.00%(9/27);正中静脉组置管失败为14例,其中1例出现导管异位,3例发生感染,置管成功率为30.77%(8/26)。贵要静脉组置管成功率明显大于其他2组(P<0.01)。

2.2置管操作情况及留置时间

贵要静脉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头静脉组及正中静脉组(P<0.01),用3组出血量及留置时间作对比,(P>0.05)。见表1。

与贯要静脉组对比,P<0.01。

3讨论

PICC是目前临床静脉输液给药的新进展,为危重患儿置管PICC,开辟一条良好的静脉通路[3]。保持静脉通路,便于急救和给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弹性略差,血管细,血压低,患儿哭闹等,均给穿刺加大了难度,因此,新生儿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新生儿给药途径中最优化选[4]。PICC较静脉穿刺,保留时间长,避免多次穿刺损害患儿皮肤,对新生儿尤其重要。PICC导管的材质是由生物相容性极好的聚氨酯或硅胶制成,导管材质柔软,不易打折,适用于长期输液且外周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5]。PICC置管选择在患者肘部的贵要静脉,异位发生率低[6]。选择皮肤完好无破损,无结节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率高[7]。贵要静脉系上肢的浅静脉之一,在前臂的尺侧。此静脉接受尺侧的血液后,逐渐从手背转至前臂的屈侧,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

综上所述,探究结果显示,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置管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贵要静脉置管成功率明显大于头静脉和正中静脉组。更好的发挥了导管的应用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方便、安全的静脉通道,大大的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郭碧清,邓宜雅.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4—65.

[2]姜琴,茅志娟,俞杰,等.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2011,31(5):399—401.

[3][46]楼晓芳,吕华,马美芳,等.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19-2122.

[4]刘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J].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5]李丽君,冯毕龙,欧阳艳琼.PICC穿刺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362—365.

[6]赵敏慧,张莉。姚莉莉,等.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霞儿的临床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5):328.

[7]黄红健,彭南海,柏屏.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A):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