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岭1刘帅2王英才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也引发了新的社会治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安机关必须立足于社区警务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预防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有效的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
关键词:社区警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
一、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
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2008年,农民(主要是35岁以下的农民工)犯罪人数达到52.96万,占生效判决罪犯总人数的52.58%,自2004年来农民工犯罪年平均递增4.88%。据统计,流动人口犯罪占整个上海市犯罪的50%以上,在广州则高达80%,深圳竟高达97%。即使在内地大城市如成都,近年来由流动人口引发的刑事案件一直占犯罪总数的83%以上。[3]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机关必须立足于社区警务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预防。
二、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的地位
社区警务(Community-OrientedPolicing),也叫社区导向警务,其原则是:预防为主、警民合作、社区导向、综合治理。[2]
犯罪学理论认为,一切违法犯罪的根源于社会,社区警务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解决违法犯罪问题必须立足于社区,依靠社区群众是解决治安问题的出路。举全社会之力与警方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产生的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虽然知识文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受到当前充斥社会的各种有害价值观与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开放活跃,违法犯罪的手段智能多样,管理难度加大,但是共同一点就是他们在大城市中处于社会底层,往往栖身于工地和城中村,甚至有的地方形成了农民工专们聚居的社区,犯罪学理论认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那么解决违法犯罪也离不开社区这个小环境。充分重视落实社区警务战略,并及时了解农民工中的社情民意,引导身份融入,发现违法犯罪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进行情绪疏导,解决实在困难,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目标。
三、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社区警务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警务室没有发挥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基础职能。
公安部要求全国各地每个社区都必须设立警务室,在农村可以几个村共同设置一个警务室,另外警务室大多建立在社区中心位置,并且和街道社区其他管理单位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政务大厅,各个单位工作联系方便,尤其是对出租屋和暂住人口以及人口信息的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因为警力不足,建立社区警务室后,又需要民警常驻警务室工作,而派出所警力调配上捉襟见肘,除了本身的所内工作还要处理各种治安案件,民事纠纷,社区警务室建立后社区民警又要往返于警务室和派出所之间,从已实行的省市看,社区警务室长期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很多警务室,已是“物是人非”公安民警基本不到岗。
2.公安机关对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建筑工地宿舍存在管理盲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项目较多,大量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赶工追工程进度,长期吃住在工地一线,动辄数百人,同时建筑工地多处于空旷地带,安全防范薄弱,多发建筑材料失窃案;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摩擦口角继而引发武力械斗,甚至有个别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民工会触及违法违纪的事情;施工方也可能因为拖欠工资、工程承包等问题与农民工人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等社会治安不稳定诱因,长期以来建筑工地一直是治安隐患较多的区域。
3.公安机关不注重在管理中主动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情报信息。
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的根源在社会,那么公安机关了解和掌握本社区和企业工地内重要情报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走访群众,可以了解社区和企业工地治安状况、人口情况、特别是工作对象信息,了解了他们的现实表现和近期动态就为预防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情报工作本身是一个枯燥、乏味、短期内难以见到实效的基础工作,很多民警在思想上不重视,体现在:第一,编造假情报。社区民警为了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要求,提供自己过时甚至是自己编造的假信息。第二,不认真分析,民警得到情报后往往简单化,主观化处理。第三,办事拖拉,情报具有时效性,时间越久,其应用价值越低,基层民警得到信息之后,可能认为等等再上报也没什么影响,往往贻误战机。
(二)社区警务战略视角下的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对策。
1.公安机关推进社区警务室扎根社区、进入工地。
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是公安机关与百姓接触最为直接的窗口和桥梁,它具有宣传教育,业务指导,安全防范,震慑犯罪,就近接警的重要职责。因此公安机关要认真负责,推进警务室扎根社区,为了适应新形势,可以在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建筑工地上建起“警务室”,派驻民警和辅警以及抽调工地保卫干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深入摸排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大型工地的治安秩序。警务室扎根社区,进入工地,不仅完善了治安防控体系,也延伸新生代农民工管理触角,真正做到“零距离”服务新生代农民工。
2.公安机关可探索组建专门农民工社区。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分散,底数不明,管理困难的局面,参照城市成熟社区管理模式探讨建成农民工社区。并以社区民警为主,以辅警、流动人口协管员、治保干部、保安人员、农民工中的治安积极分子、信息员等社会力量为辅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构建起农民工社会化服务管理网络,由分散化管理向集约型服务、管理转型。
3.公安机关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报工作机制。
公安机关要正确预警案件就必须从情报的搜集、分析、研判、指导破案等过程下功夫,其中特别重视情报工作的中心,也就是情报的研判。首先,要加大公安情报分析队伍的建设,提高情报研判质量。第二,建立预警发布机制,可以通过警务室和社区及工地公告栏发布一些案件预警信息,特别是发布一些案件的规律和特点提示有关人员重视安全防范。
参考文献:
[1]张兆瑞,张建明,杨瑞清.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兴华.社区警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周东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俊岭.《浅论社区警务与校园安全》.吉林: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注:本文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治安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1SKS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王俊岭(1984-),男,河北唐山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治安管理。
2.刘帅(1986-),男,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治安管理。
3.王英才(1985-),男,吉林通化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治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