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红(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13300)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的教学活动,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这些课堂中充满着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及课堂的生成,其中也充满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启迪与碰撞碰撞……,成为课堂教学中精彩的一面。不过,我们也发现大多教师都不太注意或不允许另一种“精彩”——“错误”的出现;“错误”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是在错误中积累的,它有特有的“精彩”之处。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现在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50人左右,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对化学学科的思维及对本学科不同的认识方式,因此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在课堂中对问题的认识出错就难免。同样英文中有一句源于拉丁语的名谚:Toerrishuman,即纠正错误,它揭示的是人生一条至理,在教学中这句谚语可以改成:ToerrisLearner,即“学习就会出错”。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认识错误,并自我纠正,这本身就是学习必经之路。所以说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在课堂中,许多教师经常是绕过错误,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并采用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自己已设计好的思维程序,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这些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在预设教学流程时有目地、有意识地预计学生的“错误”,就能引出精彩的课堂生成。事实上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并获得体验,往往是让学生抬起迈向“错”的脚步的同时也就是让他迈向了成功的道路。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2“错”学生之“错”
“错误”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和肯定的地方,但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错误却是成功的前奏。因此,我们不应回避或掩饰“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一个实验:测试四种人的吸引力
(1)未犯错误能力超凡的人;
(2)犯了错误能力超凡的人;
(3)犯了错误能力平庸的人;
(4)未犯错误能力平庸的人。
结果,第二种人最有吸引力,第三种人最无吸引力,第一种人居第二位,第四种人居第三位。就普通人而言,人们更亲近那种既有超凡才能又偶尔犯点错误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错误效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心理等许多因素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如能适时地错学生之错,故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上当”“中计”后翻然醒悟。这种“醒悟”境界,常常是正面培养所无法达到的,在“醒悟”中,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聪明,从而达到提高了学生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苯的结构的教学时,我故意不要求学生预习,免得上课时他的发散思维受课本知识的限制,我让他们每人去设想其结构,设计实验来验证,让他们一次次用失败的实验来否定自己的设想,引起学生争论,尔后筛选出正确答案,使得学生最后对正确的苯的结构与性质理解得非常透彻,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素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愉悦。可见,这种训练方法运用恰当,不但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反而会显示出一种教学艺术技巧,从而起到特殊的作用:可以激疑促思,体现民主;唤起注意,集中精力;活跃课堂,调节气氛;引起重视,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3借题材发挥,资源共享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可以说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时完全可以充分将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资源,借题发挥,并使之“资源共享”,更好地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在犯错、知错、防错及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
3.1分析错误之源,找出解决问题之本: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解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错误,学生有了错误教师如何对待?一方面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其反思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错误思想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在化学计算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常见的错误概括出一般的思维程序: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寻找应答信息;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求;审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定律或计算关系,及时列出;确定解题关键,选准突破口;设未知量,列式,求解;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合量性、全面性,及时修正或重新解题。通过提示与传授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相关知识与方法,就便于学生找准根源,这样学生的错误率就会自然降低。
另外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的错误出发,通过多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将agNa加入bgH2O中(过量),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一问题基础上进行多变,设计问题:能否求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如果不能缺少什么条件?能否求出溶液中Na+和H2O分子的个数比?如何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微粒(Na+和H2O)个数比有无直接关系?
如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通过问题步步深入的多变,就能举一反三,学生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3.2延迟评价,引领探究: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自己的思考时间、互动的空间少,学生的思维训练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思考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学生的动力不足;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各人的思维水平存在个性差异,因此,“错误”便无可厚非地存在于课堂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错误”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合理地开展延时评价,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空间,从而使教师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历程。记得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我自以为讲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连续调查了好几位学生都反映懂了,当我正准备继续下一内容时,看到一位学生迷茫的眼神,虽然我知道如果我问他,可能要“自讨苦吃”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我还是用鼓励的眼神示意他勇敢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让别的同学在他的思维误区上发表看法,等大家讨论完了,我发现不少同学眼睛一亮,觉得更透彻了。那节课表面上看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讨论时,听课教师都对此处“错误”资源的运用大加赞赏,觉得这才是真教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学生的错误永远珍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会凸显出课堂的真面目。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具有动态性,也是最真实的,求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会利用学生所出的错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课堂驾驭能力,教师也才是称职的。
参考文献
[1]李景华.《教学艺术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