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至死——市场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尴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肤浅至死——市场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尴尬

汤孟元

汤孟元(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38-02

摘要: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将学习艺术专业当作是考上大学的另一种捷径,这一热点也曾引起过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艺术类专业市场的迅速扩大,导致了艺术专业学术环境的退化。一方面,随着艺术类考生的逐年增多,我国传统的八大美院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生源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动机不纯”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艺术专业,也进一步的加速了艺术类专业学术环境的退化。当下的社会现状给艺术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艺术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趋势已是无可避免,它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利有弊。特别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将学习艺术专业当作是考上大学的另一种捷径。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生期望通过短期的美术突击训练考入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这一热点也曾引起过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做法当然是无可厚非,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向往、高考之路的艰辛都是促成这一事实的有力因素。但也可以说,是我国的国情催生了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市场。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所带来的积极一面当然是显而易见,然而对艺术专业而言,目前的这一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却是相当不利。

就拿动画专业来说。中国的动画产业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金矿,学校、企业、媒体无不参与其中。根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艺术院校由237所增长到了447所,在校的动画专业大学生已经超过50万人。我国动画专业在校生之多,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经济利益几乎成了各大高校开办动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的原动力。然而,动画专业的用人市场却是一个被媒体鼓吹了的市场,这无疑又给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些方方面面因素和问题,最终导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价值冲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艺术专业学习标准,而很多专业老师也因此而变得极为矛盾。

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滞后,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缺乏原创的动画高端人才所导致的,而目前高校的动画教学却朝着规模化,低端化的方向再发展,严重脱离了动画专业培养的实际需求。各个高校对于动画专业,是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也要办。使得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本身对动画的定位都存在严重问题。有些院校以CG(ComputerGraphics的英文缩写,意思是:计算机图形)、多媒体等等技术手段作为了动画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事实上,这些数字化的技术工具只能作为动画作品创作中的一种可选工具而已。动画其本质的故事性与实验性,以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完全被功利的教学严重忽视了,使得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数字技术软件基础培训。然而大部分的动画专业教师,又并不具备企业中软件技术操作员一样的技术实力,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动画专业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好比文学专业的教师,用Word软件教学代替文学艺术教学,而Word软件方面的教学又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员工的要求一样可笑。

艺术类其他专业中也同样如此。专业出身的学生和非专业出身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已经几乎没有区别。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电子商务的朋友告诉我她想学平面设计,问我在哪里学比较好。我正在想如何回答她,她又说:就是Photoshop和CorelDraw。我问她,你认为你学会了Photoshop和CorelDraw就是学会了平面设计吗?她反问到:不然那还有什么?如果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我认为这并不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市场化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艺术——这种需要长期在一定环境下熏陶与培养的专业完全变质。越来越多的伪艺术生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并且与传统美术划清界限。

高校教育的市场化似乎与艺术,这门特殊的专业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许一些人会说,现在的市场需要的只是一些中、低层的美工人员而已。但作为一所大学来说,我们又怎么能按照培养一名美工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呢?这样的培养目的不是应该存在于高职高专吗?

还是拿动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再严重缺乏技术经验与实践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因为市场的影响,又很难接受老师教授给他们的高层次的艺术理论。造成了目前的大部分学生,在理论和创作意识上缺乏高度,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又存在缺陷。这样的状况,又怎么能找到一份好的、与动画制作专业对应的专业呢?我们又怎样能奢求这些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创作出高水平的动画作品呢?

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遍布网络的、各种粗糙而低俗的动画广告及网游。这些深受市场化氛围熏陶的学生,最终为了迎合市场,不顾道德,为了生计落入了动画产业链的最底端角色,制造着那些对文化和艺术都毫无促进作用的低俗动画作品,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艺术类专业市场的迅速扩大,导致了艺术专业学术环境的退化。

一方面,随着艺术类考生的逐年增多,我国传统的八大美院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生源市场需求。因此,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自己的艺术系,这首先导致了艺术类教学师资的严重不足,从而盲目招聘了一批学术能力不合格的专业教师,甚至出现很多非专业类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情况。这样的局面使得艺术专业的学术环境逐渐退化,专业教学思路及课程设置逐渐沦为高职高专类的技术培训,严重削弱了的艺术专业的学术氛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数字技术、多媒体为手段为主的相关专业,如:数字艺术、动画等等。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动机不纯”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艺术专业,也进一步的加速了艺术类专业学术环境的退化。如今很多艺术类学生,都属于半路出家,通过短期的绘画突击训练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这些学生并不具备应有的艺术修养,因此,他们对艺术的价值导向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与专业教师所授的课程内容和思路产生严重分歧。例如:近期某高校艺术类专业一名大一的学生,在老师上课分析艺术作品时,竟然堂而皇之的告诉老师:“不要跟我谈艺术,我学这个专业只是为了就业。”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到底是应该精英化还是大众化,我并不想讨论这个话题。但至少从这样的事实中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前的中国艺术教育市场化之后的现状和病态。

如今,什么东西都爱跟文化、艺术扯上关系。在武汉,大连万达集团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造了一条“汉街”,并能冠以“武汉中央文化区——汉街”的美名。然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除了无处不在商业符号,我并不能感受到任何武汉文化。

CG(ComputerGraphics的英文缩写思是:计算机图形)技术亦是如此,在国外,你可以说有CG技术和CG艺术之分,但在我国,CG技术仅以应用和服务商业化为主,竟然也被赋予了艺术的光环。一个普通的软件培训班,可以成为学生眼中的“数字艺术”的阵地,无数艺术专业学生的观点被商业化和技术化所误导,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实。这些学生对他们的认知深信不疑,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教师,希望学生对专业的本质建立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看法,都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艺术创作中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创作目的的途径之一。而对于任何一种技术手段的掌握,有的人是为了兴趣和热爱,有的人是为了炫耀和浮夸,而有的人则是想要靠它吃饭。现在很多学生更希望成为这第三种人。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的目标应该是一名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因该属于那一种人呢?艺术家需要得是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具备完成艺术表达所需要的技能水平、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而绝非是一个靠技术吃饭的操作员。可当下的社会现状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或许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趋势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艺术专业中就应该继续进行细分,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意愿,大部分的学生应该转向面对市场的应用型教育。而少部分人作为高端的艺术人才来培养。这样一方面能解决泛化的培养问题,一方面也能让应用型的人才更有实际操作能力,而高端人才更有艺术修养内力。而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抹平专业研究和教学现状的巨大差距,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好更多的途径,能够让学生与老师加强理解,理解与沟通或许是缓解目前艺术专业学生与教师之间价值偏差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