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娟娟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赏识教育提倡教师运用赏识的理念和方法把对学生的爱具体化。本文在探讨日常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以期借“赏识教育”之力,打破日常教学瓶颈,使学生增强自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日常教学;学生;教师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恰恰是这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打破的瓶颈。
尽管很多学校都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惜耗资请名家高手来讲学,也组织教师到本地或外地的名校去学习,大力“借鉴”,狠劲“吸收”,但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轰轰烈烈开始,寂无声息而终,收效甚微。
纵观各地教育名校教学,除了学校管理规范科学、教师积极努力、学生勤奋刻苦外,那些名师们有一个共同点,在课堂上总能鼓动起或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尽管他们采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赏识”。赏识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赏识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赏识学生的成功和进步,甚至于赏识学生的错漏和怪异。赏识教育赋予教学以魅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不断促进学生进步,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此赏识教育,必须落实到到每个细节,落实到课堂之中,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1、给学生一个微笑,守一份阳光
无论是传统教学的“因材施教”,还是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从古人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代的“爱岗敬业”,经历了几千年的磨合变革,其精神内涵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实质,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事业。一旦选择了这份职业,选择了这个事业,就必须喜欢并爱上这个职业、这个事业,也只有爱上了职业、这个事业,才真正会把这个职业做好、把这个事业做大,才真正能够拥有职业的成就感、事业的自豪感和生活的幸福感。
从心理健康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希望被人爱,也不会反对去爱别人;任何人都希望被尊重,也不会反对去尊重别人;任何人都希望被理解,也不会反对去理解别人。但是,仅仅拥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算是亚健康状态。作为教师,这种状态更需要改变,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状态,给学生一个微笑,微笑着走进课堂,微笑着和学生交流,微笑着行走在教室里,微笑着讲课辅导。因为教师有了微笑,教室里就平添了和谐,老师多了份和气,学生就多了份希望的阳光。
2、给学生一个眼神,送一份关爱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就是心灵的桥梁。用关爱的眼神巡视教室,用关注的眼神讲授知识,用关切的眼神和学生交流。西方有则神话说,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座象牙少女像十分迷恋,痴情地希望她能活起来,少女雕像竟被他的真情感动,神气地活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这一神话启示,与助手一起做了个心理试验。他们来到某小学,声称对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而实际上瞒着师生,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抽出部分名字造了个名单交给学校,声称这些学生将来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就像和煦的春风,能唤起整个教室的生机和活力;老师一个关注的眼神就像醉人的阳光,能催生学生思维创新的萌芽;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就像澄澈的湖水,能荡涤和滋润学生的灵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一个爱的眼神,搭建起心灵对话的桥梁,必然使学生进步者更加振奋、后进者顿然振作,课堂也必将变成学习的乐园。
3、给学生一个手势,植一份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相互交流,而相互交流少不了对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课堂回答、课堂作业等)及时作出评价,而科学恰当地评价,必然是在传授知识之外,更能积极有效地育人。如果处理得好,必定使学生,进步者得到鼓励,落后者得到鞭策。
记得魏书生老师有一次讲到,“请允许学生举起左手”,意思是,在课堂提问交流过程中,提醒没能及时思考明白的学生,在其它同学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举手,不过他举起来的是左手。老师提问时避开举左手的学生而提问举右手的学生,这样做,既爱护了相对落后的学生脆弱的面子,又适时地掌握了课堂信息反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另外,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手势,或鼓励,或肯定,或赞赏,或包容,凡此种种,无不是在培植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都知道,一旦学生学习中信心满满,自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高;如果学生学习没有了自信心、或是自信不足,他们就会变得低沉、怠惰,就会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开拓创造的活力,久而久之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人格等方面都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必然不是为人师的初衷。
4、给学生一个呵护,留一份自尊
习近平同志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就曾语重心长地讲到,“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多一份呵护,就会给学生多留一份自尊;而给学生多留一份自尊,就必然会铸造一个自尊的灵魂;拥有一个自尊的灵魂,就必然会书写健康向上的人生华章。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条分理析、头头是道,固然很好,值得赞赏;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云山雾罩、不着边际,但也不要轻易否定,因为只要他敢回答,就说明他也经过了思考。尽管他的回答差之千里,但老师也需要进行呵护。毕竟他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起码他又发现了一种错误的思路,找到了一种错误的解法;发现错误的思路越多、找到错误的解法越多,他就离正确的思路和解法越近。如果这个时候,学生正为自己所犯错误懊悔不已之时,老师不是呵护而是简单草率地否定,甚至于批评呵斥,就一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学生学习思考的创造力,消减学生身上的青春活力,那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老师能多给学生一个呵护,就能给学生多留一份自尊,就会给师生进一步交流留下更多的空间和余地。
5、给学生一个鼓励,增一份自强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受试者闭上双眼,平举双手,测试者念念有词:“想象你的左手坠着一个铅球,而铅球正拉着左手缓缓下降;再想像你的右手拴着一个氢气球,而氢气球正拉着右手缓缓上升。”这样,当受试者睁开眼睛时,右手的位置要明显高于左手位置。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影响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承认的心理需求,包括“问题学生”。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更愿意把赏识的眼光投向精英学生,其实,后进生包括“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尊心、上进心,也渴望被赏识、被鼓励。学生做得好,老师的鼓励会让他们更加昂扬、发奋图强;即使学生做得不好或很差,但如果有了老师的鼓励,他们也会顿然猛醒、浪子回头、奋起直追的;如果老师总能在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及时肯定,适时鼓励,就能扶正祛邪、培育正能量,使学生弱者自强、强者更强。
6、给学生一个机会,培一份自立
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观察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理想状态和境界。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学到多媒体技术性教学,尽管都高喊着“传道授业解惑”、“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口号,多媒体技术是引进了,教材是改版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除了广大教师教学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外,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形式新了,课堂教学容量大了,课堂活动增加了,但又有谁系统全面地问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是不是教学改革有演变成新形式下有老师作秀、学生变傻的嫌疑?老师失去了个性,学生自然没有了灵性。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教学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整合、知识要点的归纳整合等工作,必要时学生也可以登上讲台示范交流,换位思考,换位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主动性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创新性,以创新思维盘活整个课堂教学,以“赏识教育”理念盘活整个教育。那就像习近平同志所提倡的,每个教师要力争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人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教师的倾心付出孕育着多少学子的希望。教师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关切的微笑,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要从赏识开始!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自社,2005,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82.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