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伍辽宁省凌源市松岭子中心小学
一、注重课堂的启发性
语文教学,占最大比例的是阅读教学。生动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研习这些阅读课文,授之以“鱼”,使学生得到“渔”,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一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追求。而传统的“师本教育”体系,致命的问题就是过度分析,老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无味,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更是无从发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让学生活而有序地“动”起来。在这“动”的过程中,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为由浅入深的思考题,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便可达到触类旁通,水到渠成之效。如:在讲授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本文的故事围绕什么展开?主要刻划了谁的形象?从中可看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可较为轻易地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并概括出他的精神品质,理清了故事的线索,明白了本文是运用了借小小的火柴表现红军战士的高贵品质的“以小见大”的写法。但对主题的理解和概括,大多数学生都局限于主人公“无名战士”的个人形象上。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呢?于是,我又启发他们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主人公用“无名战士”?既然是小说,允许虚构,作者为什么不给他拟个名字?一看问题,学生的兴趣再次高涨,经过讨论,各抒己见,再经点拨,学生于是自己就能总结出:用“无名战士”作主人公,是别具匠心的。因为既是无名,就说明在红军长征队伍中,像他这样为革命而默默无闻地牺牲的人是数不胜数的,他只是红军战士中普通的一员,这个形象的塑造,不是某个红军战士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整个红军队伍的军魂之所在。于是,通过启发,学生就能摒弃原先的局限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得以升华,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所以,“生本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二、注重课堂的联系性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学会应用就不容易了。所以,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实践活动课应成为“生本教育”实践的一块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浅尝辄止,而应引导学生学会多向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初二第一学期,我组织开展了以“中学生该不该上网”为题的辩论赛,这次的辩论赛是成功的。各方的辩论员及“啦啦队”围绕本方立场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妙语连珠,掌声阵阵。辩论完后,学生意犹未尽,余波持续了许久。大家都说,以前看电视上转播的比赛,不觉有多紧张,如今置身其中,才感受到是怎么一回事。但我在课后总结时,觉得学生在自圆其说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批驳对方观点方面还不够,原因是学生大多注意立论,对驳论运用得不够到位,还有欠缺。考虑到教材的内容,我就留了个心眼。到后来,学完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后,我再次组织了关于上网问题的辩论赛,要求学生注意运用驳论进行辩驳,结果情况大有好转,学生们或论点,或论据,或论证,相互的交锋比第一次辩论明显增多,气氛也更加热烈。通过实践活动的纵向联系,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驳论,更感性地掌握了辩论的技巧。
三、注重课堂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应该是精彩纷呈的,生本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更应如此。每节课都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因素,让他们有发挥自我的空间。但这样一来,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教师可能遇上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各自差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肯定是老师在备课时难以考虑得周全的,若然忽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生本教育只是空谈。因此我每在和学生共同研习新课时一定留给学生10~20分钟自由发问、互相质疑解疑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老师必须做到运筹为幄,灵活应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能很好地发展学生思维,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而且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如何启发学生发问,如何引导他们学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问,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积极性的引导和激发都有莫大的意义。所以,面对此情此景,我及时应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有代表性的选择,让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回答,并让学生在各人的答案中学会比较..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大胆质疑、勇于发问的课堂模式,并渐渐地成为一种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有效。
此外,课堂的灵活性还包括教师对环境因素的灵活调控。再如:一天,按计划本是研习新课的,因受台风的影响,上课不到十分钟,窗外突然风雨大作,不少学生纷纷伸长了脖子向窗外望去,或焦虑,或好奇。此情此景,若要强制学生集中精神听课,是事倍功半的。于是,我将阅读指导课改为作文课,指导学生观察此刻室外的景物,然后写一个环境描写的作文片断。具体做法:
1.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立足点及方法,如:高处——面上观察(侧重场面描写,突出声势);低处——点上观察(立足某景物作细致描写,以点见面)。
2.示学生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如此一来,学生觉得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尽情地看,于是很快地就能按要求认真观察起景物来。结果是事半功倍的,习作中出现了不少佳句。
根据多年来的点滴心得,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少、慢、差、费”现象,的确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还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