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

李娜

(山西省长治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探究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该采取的相关预防措施,以使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可以有效保证献血者生命健康。本文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所有人都应该在献血前进行相关检查,其健康条件符合献血标准规定。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对这些献血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资料90份。调查结果表明: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5%,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是由于精神的高度紧张导致的不良反应,其他因素也包括献血前未进食、睡眠缺乏或者过度劳累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献血次数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02%,≥2次就会增长近乎0.50%,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所以,作为献血医护人员,要努力加强采血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献血者减少心理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献血人员;不良反应;积极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331-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献血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之下,献血公益活动如火如荼。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是因为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下产生的,由此引发血管的扩张,循环血液量逐渐下降,因此导致相应的不良影响出现。根据历史统计,极少数的献血人员会在献血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但是经过护理后通常会完全恢复,不会产生后遗症。但是,这些不良影响严重的影响了献血人员的献血积极性,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所有人都应该在献血前进行相关检查,其健康条件符合献血标准规定。对这些献血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资料90份。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之前,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献血标准对献血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同时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了解,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态度良好,积极为献血人员答疑解惑,提醒他们献血过程以及献血后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献血人员转移注意力。减少恐惧心理,保障献血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1.2.2在实验过程中,穿刺过程应该交给相关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医护人员实行,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外观充实、不宜滑动的静脉进行快速穿刺,尽可能减少献血人员的疼痛感,同时,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实时与献血人员进行相应的安慰,减少其献血的恐惧心理,消除其献血顾虑[2-4]。

1.2.3实验之后,献血人员应该在献血结束后进行休息不少于五分钟再离开座位,离座时要注意动作尽可能缓慢,尽可能减少低血压的状况发生。在对献血部位进行止血后,工作人员应该为其提供已经准备好的能量饮料以及相关食品,并且要严格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相关注意准则,提醒献血人员及时进行充足的休息,同时进行观察,如果献血者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精神状态良好,即可让其离开。同时,工作人员要对献血人员发放纪念品,还要对每一个献血人员的信息进行登记,后期要及时进行电话访问,及时关心献血者身体恢复。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根据各种原因进行分类汇总。

1.3献血反应划分的三种程度

轻度反应:献血后献血人员有头疼头晕、恶心干呕、心跳加快等症状产生;中度反应:在上述反应的基础上,献血人员还伴随胸闷气短、精神恍惚等症状,需要脸长的时间进行舒缓;重度反应:除了以上两种程度的所有不良反应以外,献血者还会有心脏跳动过慢、血压浮动较大,严重者会有脑供血不足现象,有可能会产生抽搐和发抖,需要紧急救治,并且医护人员应该严肃告知献血者以后不能再进行任何的献血活动[5]。

1.4统计学分析

第一次献血和≥2次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献血活动,可是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潜在不良反应对于献血人员可能有着很大的神经压力,因此,献血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绊脚石。献血不良反应以献血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血容量急剧下降为特征,常由于生理、心理、环境等引起[2]。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功能紊乱过程,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5%,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是由于精神的高度紧张导致的不良反应,其他因素也包括献血前未进食、睡眠缺乏或者过度劳累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献血次数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02%,≥2次就会增长近乎0.50%,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作为献血医护人员,要努力加强采血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献血者减少心理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有许多[4,5]。在献血前应该多喝温开水,能够有效地提高血容量,缓解疼痛感,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献血人员应该在献血结束后进行休息不少于五分钟再离开座位,离座时要注意动作尽可能缓慢,尽可能减少低血压的状况发生。在对献血部位进行止血后,工作人员应该为其提供已经准备好的能量饮料以及相关食品,并且要严格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相关注意准则,提醒献血人员及时进行充足的休息,同时进行观察,如果献血者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精神状态良好,即可让其离开。同时,工作人员要对献血人员发放纪念品,还要对每一个献血人员的信息进行登记,后期要及时进行电话访问,及时关心献血者身体恢复[6]。献血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对所有的无偿献血人员进行良好处理及细心照顾,保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尽早恢复。这对增加献血人数,扩大献血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钦辉,高峰译.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M].第1版.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2,166-167.

[2]曹彩霞,舒堃,张淑香,等.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00.

[3]何丹丹.实施护理干预降低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216-217.

[4]雷洁琼,井冰雪.试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名医,2018(08):26.

[5]张冬薇,李姣姣.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休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60-261.

[6]张冬薇,李姣姣.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休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