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学
(鹿寨县人民医院药剂科545600)
【摘要】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而且儿童机体正处于不断生长期,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对药物的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都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为此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成为广大医务工作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开展不合处方点评,发现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很多,通过收集、统计、分析,以探讨一条适合儿童用药安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处方点评儿童用药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42-02
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各系统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而且儿童的机体正处于不断生长期,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为此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成为广大医务工作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开展不合格处方点评,发现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很多,通过收集、统计、分析,以探讨一条适合儿童用药安全的有效方法。
一、儿童生理与用药特点
1、儿科诊治的对象年龄跨度相当大,从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到青春期儿童,各年龄期的儿童生长特点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因此药物的应用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来选择,为一种疾病而不能选择同一个药或一种剂型,例如:过敏性鼻炎常用曲胺奈德气雾剂,说明书规定六岁以下的儿童为禁用;这样造成学龄前儿童用药选品范围较窄,临床医生经常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临界年龄或超年龄范围用药,无形中加大儿童用药不安全的风险,成为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争议的原因之一。
2、儿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改变的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可能存在质的区别,所以对成人疗效好的药物,对小儿却不一定可用。例如:药物的吸收,儿童处于发育阶段,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胃肠排空迟缓,多数药物吸收增强,如丙咪嗪、氯硝安定、巴比妥类等的吸收比成人要快得多,若药物稍为一过量即易引起毒副反应;药物的分布:小儿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比成人弱,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比较高,对一些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丙咪嗪)必须严格控量,才能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儿童产生二次伤害。药物代谢:新生儿酶系统发育不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如肝微粒体酶、葡萄糖醛酸酶)缺乏,药物代谢缓慢,药物浓度增高,产生毒性作用,如磺胺药及呋喃类药物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等。药物的排泄:儿童泌尿系统发育不成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药物的排泄慢,致使药物半衰期限延长,因此儿童用药量宜少,间隔时间应适当延长,对肾毒性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定要慎用。
二、儿童药物剂型种类缺乏,用药选品受限
目前上市药品中,儿童药物剂型种类缺乏,主要原因是儿童剂型的药物研发时间长,成本高,价格贵,利润空间少,药品生产厂家不愿生产;其次是医生处方控制金额,儿童药物剂型与成人剂型的药物同剂量的药品有些价格相差10倍,为了降低药品比率,往往用成人药物剂型“分割缩小”代替儿童用药,儿童用药成人化的弊端是造成用药剂量不准确,,在等分时,针剂、溶液剂还能保证准确性,但有些片剂、胶囊剂等分成1/5、1/6,这样很难保证用药剂量,单次用多了发生药物中毒,少了达不到疗效,若多次给药,一多一少使药物吸收呈波浪状,难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不但治疗效果差,细菌还会对抗菌药物产生快速的耐药,人为的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性。
三、儿童不合理用药
儿童用药不合理的素因很多,对儿童产生危害大的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抗生素的滥用在儿科处方非常普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比较多,首先是病原体不明确的情况下滥用,象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的腹泻以及一般的感冒,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尤其是近年门诊治疗观察的轻型手足口病,在抗病毒治疗有效的同时使用抗菌药物,这样不但不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反而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及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是儿科处方点评抗菌素使用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儿童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必须用时也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市场上适用于儿童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据相关报告,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目前儿童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我国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往往有些医生,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完全,造成该类药的重复使用或滥用。
3、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在基层医院,儿科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较为多见,尤其对于发热的婴幼儿,常将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与退热药同时应用,以达到快速退热的目的,如此用法容易改变热型,掩盖病情;使用不当还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加重病情,经常使用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力,扰乱内分泌功能,影响钙的吸收,甚至胃肠出血、高血糖等合并症。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了糖皮质激素使用监测,激素的滥用得到了有效的扼制,《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儿童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4、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临床临床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儿童服用,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其实这样不需要补充的结果有可能使“营养药”变成了“毒药”。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出现不良反应缓慢,但长期不合理的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过多的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还可产生毒性反应,据相关报导,锌血液浓度达15mg/L时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灭真菌的能力,可增加脓疱病的发生,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儿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应该是缺则短暂药补继之食补,在处方点评中曾经有40天的婴儿补充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其实此时的患儿有营养丰富的母乳,一般不会缺微量元素,属于不合理的用药。
5、中成药重复用药的现象严重:大多数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组方中主药成份都相近,如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两药中均含黄芩,两者合用黄芩甙过量,这样容易造成小儿脾胃虚寒,引起腹泻。
四、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不易监测
每年全球有上千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二死于用药不当,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到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越是年幼的儿童不良反应率越发严重,2011年出现的“尼美舒利”事件,对社会和家庭都是一种不幸。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学龄儿童前儿童的药品不良反应,曾经有一位手足口病患儿在我院门诊治疗,儿科医生开5%G.S100ml+炎琥宁80mg静滴,3天后患儿疱疹消退,一般情况都正常,但低热不退,医生加用头孢呋辛0.75静推,每天2次,用药2天仍低热,当时考虑到有可能是炎琥宁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医生停药观察,2天后患儿体温正常,由此说明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不易监测,往往是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
综上所述,为近年来处方点评所发现的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也是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儿童用药安全,首先必须从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出发,把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征,甚至幼儿心理学特点结合起来,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慎重选品及给药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参考文献
[1]郝广乐.浅谈儿童用药问题[J].基层医学论坛2010(35);128~129。
[2]万亦兵主编《实用儿科医师处方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3]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2011年)儿童相关感染的临床诊治
[4]曹咏梅.浅谈安全用药问题[J].科技资讯.2007(11):206
[5]杨玉芳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