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帮助语文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帮助语文学习

张艳云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影视音像资源;乡土资源

作者简介:张艳云,任教于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对充实课本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路,以及对语文生活化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主要指课程的材料来源,其本质是讨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就语文课而言,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来教学,显然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现有的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来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下面是笔者对语文课中课程资源利用的几点尝试: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

每一所学校都有她办学理念,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腾冲县一中也不例外,该校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做了比较大的努力。教学楼的命名、文化碑林、对联以及建立广播站、校园网、图书馆等这些都是校本资源。

利用校本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校的语文考试卷中经常会考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但很多学生写不出来,笔者多次强调后还是不见效果。于是笔者就想到利用校本资源来帮助学生记忆。她对学生说:“我校的两幢教学楼分别取名‘明志楼’和‘致远楼’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淡泊’即不追求名利;‘明志’即表明志向,树立大志;‘宁静’即安定平静、不受干扰;‘致远’即高瞻远瞩,实现远大理想。高一、高二在明志楼上课,是希望同学们在进入高中时要明确自己的志向,高三到致远楼,是希望你们静下心来复习,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接着有同学还说:“不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树立崇高远大的志向,不做到平静专心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同学们热烈鼓掌,通过这次解释,出错的学生果然领会,一一改正。

在上《奇妙的对联》时,笔者采用学校的几副对联为例,再回归课本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笔者把学生出入校园时,常看到的几副对联罗列出来:

“用我三馀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见闻知。”

“凤起蛟腾良弓自能遇伯乐;云蒸霞蔚上庠喜得铸颜回。”

“志在凌云九十九级天梯须步步踩稳;学为济世十又三亿黎庶当事事关心”。

学生有的读、有的议论,几分钟后笔者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样”。有的补充,“对联相对的词语,不但位置相同,而且词性一样,句式一样,如‘三馀’对‘万有’是数量短语;‘志在凌云’对‘学为济世’是句式一样;‘天梯’对‘黎庶’是名词;‘步步’对‘事事’是叠词对叠词”。又有同学回答:“这三副对联,意思分别是第一副讲我们要尽量利用时间多读书,认识了解万物,使自己变得智慧,这样才能心意畅达,生活充满乐趣,这是图书馆门口的对联。第二副是学校大门的对联意思是我们来到腾一中会找到好的教师,在环境优美的一中学习我们会有所收获。第三副是杏壇坊的对联告诉我们学习如同登山,要一步一个脚印,学习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对联在形式上上下联格式要相同,内容要相关,如果上下联意思不照应,则不算对联。”笔者提醒同学让他们看看能不能从音调得出规律,同学们边读边讨论之后,有同学说以图书馆联为例:用我三馀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见闻知,该句的平仄如下:

||——|——|——||—||—

对联的平仄和古代诗歌一样,上下句是相对的。有同学补充说对联是“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学校的对联也是按这个规律来写的上联的:“意”(yì)、“稳”(wěn)、“乐”(lè)是三、四声,是仄声,下联的:“知”(zhī)、“心”(xīn)、“回”(huí)是一二声,是平声。到此,我们得出了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同、词性相同;②内容相关;③仄起平收。之后回到课本,在此基础上,又欣赏了一些名联,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之后,笔者还把家乡写叠水河瀑布的“叠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展示出来,让同学对下联。其中一同学对的“云峰似笋无须雕琢天自成”最好,但有同学指出有瑕,上下联“自”重复,大家建议改为“生、形”等就在同学热烈的争论中,下课铃声响了。笔者利用校本资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影视音像资源的利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走进教室,这也为语文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的阅读鉴赏,大部分还只是节选,如果仅仅阅读文本,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客观地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并把握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于是笔者采用以看促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分析作品。《阿Q正传》是我国现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学生一看到作者鲁迅往往就会被吓倒,阅读全文的兴致不高,笔者让学生看了《阿Q正传》的电影之后回归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看到阿Q身上的劣根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总结到:“阿Q不仅是在中国旧时代有,就是在今天,我们自己身上,都能找到阿Q行为的影子”。

在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分析时,学生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得出的结论,跳出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分析更全面客观,学生普遍认为周朴园可恨,但他对待萍是有真感情的,周朴园的可恨,在一定程度上由自身所处的社会、阶级造成的。

有些文言文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阅读,《鸿门宴》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出自《史记》的文章。高一年级阅读的文言文还不多,文言语法知识掌握甚少,而《鸿门宴》篇幅较长,这就给学生造成极大的阅读障碍,阅读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想要通过本文单一的学习来认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是相当困难的。然后通过观看电影《鸿门宴》,这个问题就轻松解决了。笔者是这样做的:先介绍《史记》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注释阅读,疏通全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观看,以看促读,以看引思。电影经过艺术处理,情节起伏岩荡,扣人心弦,刘邦、项羽的形象得到彰显,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完,在探讨《史记》的价值时,学生回答到:“《史记》不仅详实地记录了古代发生的事情,而且详略得当,语言个性突出”,学生真正领悟出《史记》的学地位和文学价值。有学生还进一步讲到:“《鸿门宴》是写项羽的,但作者对项羽的英雄形象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刘邦的无赖行为来衬托的,虽然项羽在中国一直以英雄的形象出现,但这个英雄,豪气中有鲁莽,多情中藏脆弱,刚强中显自负;刘邦遇事能屈能伸,狡诈中含智慧,玩乐中见谋略,说笑中见气度,所以天下最终归刘邦,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观点有些值得商榷,但从中体现出来的意义不能小觑。

三、乡土资源的利用

笔者任教的学校在“极边第一城”---腾冲,解放前曾是东南亚珠玉器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美称。当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时,遇到这样一个题:请问“鸡声茅店月,人迹桥霜”采用了什么手法?同学答错了,于是笔者就想到用“琥珀牌坊玉石桥”来做引导,“琥珀”名词,“牌坊”名词,“玉石桥”名词,3个名词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古老、神秘、繁华的意境,学生顿悟,并还说马致远的秋思也是一样。同样在教授文言文时,笔者也不失时机地把乡土资源带进课堂,有一次练习翻译一段文言文时,讲到卞和当翻译完毕,但笔者没有忙着做下一题,而是讲了来凤山森林公园中的白玉老祖,告诉学生白玉老祖就是翻译题中所提到的卞和,有同学就想到并说,那么珠宝城中每家商铺中贡奉的也就是卞和就是白玉老祖,看来我们腾冲人做生意都有文化底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既完成了练习,又对腾冲文化有了了解。

还有我们天天讲的方言土语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中《三块钱国币》的语言幽默,剧情简单,笔者就安排学生表演,在表演时分普通话版和方言版,结果用腾冲方言版表演效果要好于普通话版。

文言文由于距我们年代久远,学生往往缺少热情,所以笔者也尽量找方言中和文言文相照应的字词。《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是靠近,挨近之意,笔者强调多次,学生仍然麻木,笔者突然用方言说“我来就你”,顿时引起学生注意,笔者乘机问“就”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挨近、靠近、接近”,然后强调“金就砺则利”的“就”就是“挨近、靠近、接近”的意思,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作为教师应该赋予极大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因为教师不但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而且他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得以实施的首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勇于创新探索,不拘泥于旧有形势、框架,敢于突破陈规。在教学中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抓住每一个创新、开拓机会,吸取每一新进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和方法体系,推动课程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第一中学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