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心理的失衡与平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论青少年心理的失衡与平衡

王俊明吴锡改

王俊明吴锡改(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心理失衡是当代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表现,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失衡的研究,并积极寻求有效措施去调适青少年心理失衡,是当前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学校和青少年生活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危害与成因,常见表现以及相关针对性的平衡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心理失衡;常见表现;心理平衡

一、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危害与成因

心理失衡是指个体在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它是心理不健康的预兆。心理平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直接关系到其潜能的开发。心理失去平衡后,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有效平衡,就会使人的感知、记忆、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轻微的失衡会使人心理的某方面受到损害,打破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协调性,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心理失衡会扭曲人们的感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给个人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失衡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门重视。据国家卫生部门所掌握的数据,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中,至少有3000万人正遭受着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据悉,在青少年人群中,因心理失衡导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目前为12.97%,这种行为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情绪稳定方面、学习适应方面,尤为突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生物遗传基因会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影响,造成其在人格、自我满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亲子关系、经济状况、家庭气氛、环境变化、学校育、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其心理状态。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失衡的研究,探索其预防和疏导的有效办法,保持心理平衡是克服和消除其心理问题的前提。

二、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理失衡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交往中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有的甚至还严重地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与自负。自卑是一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心理

失衡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缺陷而产生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有泛化的倾向。自卑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弱项极为敏感,并通过自己将它进行放大,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己不如别人、事事不如人的心理状态。与自卑相反的心理是自负,有自负心理的青少年唯我独尊,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扭曲或否认客观困难的存在,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能容纳他人的意见,并喜欢把自己观点和意见强加到他人的头上,把错误的责任都归咎于其他人。

(二)焦虑与抑郁。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

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临近,而自我感觉难以应付时,由忧虑、紧张、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体验状态。由于青少年要应对各种学习难题、考试测验、人际关系,时常生活在焦虑之中。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但过度的焦虑会损伤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青少年的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冷漠、迟钝,内心闭锁。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会演变成抑郁症,重度抑郁会导致自杀的后果。

(三)悲观与苦闷。由于部分青少年在理想、学习、生活、

交际遭遇困难,无法正确化解困难,久而久之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怨父母无能,恨自己生不逢时,从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兴趣,进而心态和行为举止失常,“破罐子破摔”。部分青少年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甚至思想和行为上采取极端态度,表现逃避社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更有甚者走上轻生的绝路或者犯罪的道路。

(四)多疑与嫉妒。多疑是人对事件或者他人的怀疑缺

乏根据的心理反应。多疑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内心设防过多,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处事谨慎小心是必要的,但过于多疑会影响青少年交友,会使同伴觉得缺乏真诚,多疑必将引起思维偏差,扭曲青少年正常的感知。嫉妒是一种羡慕和敌视复合心理体验,是一种不正常的恨。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特殊才能、拥有的财物产生不平衡心理,只好用找毛病、造流言、泼脏水等手段去诋毁别人。

(五)逆反与孤僻。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自尊心较强,他们为了维护自尊,往往采取和别人相反的行动和态度。喜欢挑战常理,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有这种心理的青少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做事不计后果。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是由于其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束缚和监督,潜意识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不愿受别人的控制。孤僻是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社交的心理失衡。孤僻者清高、不合群,使人难以接近。造成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知的原因,也有性格的原因。

三、引导青少年采取针对性平衡策略,战胜心理失衡

在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原因基础上,应引导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平衡策略,使其心理始终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了解心理动态,掌握其心理失衡的早期表现。既要了解青少年整体心理动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要深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善于察觉其内心动态,全面掌握他们的兴趣点和不良心理。尤其是要注意监测心理异常的蛛丝马迹,通过对其周围人进行调查,分析其作业、画作、手工艺品了解其心态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借用心理学专业的测验、问卷、个案研究等分析手段诊断心理失衡的具体症状,从中提炼出心理失衡的实质原因。只有弄清失衡的症状和原因,才能妥善化解其心理失衡。

(二)让青少年学会自我教育,自觉调节心理失衡。首先,提升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净化能力。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正确处理好各种交际纠纷,从而有效阻止心理失衡的发生。其次,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及时化解心理失衡,增强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教会青少年使用“酸葡萄”、“甜柠檬”等合理化心理来抑制、缓解和消除心理失衡。提高其自身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坎坷,战胜负面心理。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防止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三)倡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三大支点,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需要三方面全面结合,多管齐下,全面参与,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身心环境。家长不仅要关注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更应关注其心理动态,及时掌握其心理需求,注重对其教育和帮助。学校方面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提升自我道德境界。老师要做到不以成绩评判学生,不体罚,不伤害学生自尊,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疏通交流渠道,做到师生关系和谐。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培养健康人格。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事物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并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和理想。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和失败面前,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所以,调整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于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现代社会要求青少年有高尚的道德,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精神。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培养青少年健康、自立、自强、上进的人格,以不变应万变。

(五)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授予青少年战胜心理失衡的技术和策略。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使青少年在遇到烦恼,遭受挫折时,有地方可以宣泄,有对象可以倾诉,有专人指导。通过心理辅导、课堂心理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剖析等措施,帮助青少年掌握一些必备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可操作的技巧,如放松训练、代偿迁移、学习名人名言、认知调控等。切实可行的心理保健技术可以及时战胜青少年的内心失衡状态,往往具有显著的效果,能激起人体内潜在能力,冲破心灵上的伤痛,回归到心理平衡状态。

(六)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强,学校可以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促进健康心理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消除心理失衡的有效办法。例如:短跑、跳远、举重等项目有利于改善抑郁、自卑同学改善自我感觉,重塑自尊心和自信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培养不擅交际、敌对、偏执的同学交际技能、团队意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青少年参加兴趣小组、夏令营、旅游参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勇敢面对失败和挑战。通过实践活动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学习,促进自我实现,开阔心境,化解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吴锡改.论青少年心理失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

[2]张爱萍.青少年心理失衡现象分析[J].职业卫生教育,2005,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