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探究”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体现
沈亚娟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四中学154600
摘要:实验已经证明人的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而人的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而且还要注重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本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突出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在,特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改为“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化学
一、提出问题,营造氛围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针对本节课知识点和学习目标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学生熟悉但又不能解答的一些问题。例如在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1.金属可以拉成丝,说明金属有何性质?2.金属可以打成片,说明有何性质?3.炒菜的锅铲要接上一个木柄,说明金属有何性质?4.有些金属可以做电线,说明金属有何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以激发学习动机。
二、启动思维,进行探究研究
教师提供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的问题材料或其他感性材料,使学生在欲答不能、欲放不忍的状态下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继而大脑开始兴奋,思维开始激活并启动。学生因此而自发地进入探究和研究的科学发现的模拟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启发——探究”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师是“启发——探究”的主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信息,发现学生的思维偏差,随时进行调整和纠正,将学生的思维逼入科学的“正路”。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将课本知识根据科学发明或发现的某种思路,进行设计和编制,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思路进行模拟。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可以描述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思路。即: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模式来进行。
提出问题:展示几种变质的水果、牛奶、面包等,请同学们说出它们属于什么变化?猜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来探讨一下。
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能不变的;可能是增加的;也可能是减少的。
实验探究: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装有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称量混合前后物质的质量。
②将装有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黄色的氯化铁溶液的小烧杯中,称量混合前后物质的质量。
③测量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提供气球、胶塞、塑料袋等备品)
实验分析:对上述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将反应前后质量有改变的实验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改进方法,重新操作。
得出结论:反应前物质总质量跟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1.启发引导,讨论分析。讨论必须牢牢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可使学生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学生在亲身经历启发探究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所学知识能更牢固地纳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2.迁移发展,进行实践创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具有生命力。对中学生来说,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练习,也可以是通过解决某个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个学生力所能及的与课堂中的“启发过程”相近的探索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探究,变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应用中去发现,去提出新的问题。
3.巩固评价,及时反馈。教师围绕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使教学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选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切中课堂学习目标,使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习题化、具体化;(2)精选习题,既要有典性、启发性,又要有难易适度;(3)注重习题形式的多样化。习题的选择既要注重形式的变化,又要具有代表性、全面性,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力求避免单调、重复、高难及题海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正贵浅谈化学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08。
[2]董丽娟化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索和实践.《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04。
[3]崔丽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方法.《教学交流》,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