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徐淑华(海伦市人民医院黑龙江海伦152300)
【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047-02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开始可以是间歇性蛋白尿,以后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蛋白尿。由于长期的蛋白尿,以及糖尿病本身蛋白质代谢失调,可以出现低蛋白血症,以致产生肾病综合征,有的可以同时合并氮质血症,病情继续恶化则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症。因此糖尿病如果出现肾脏损害而有蛋白尿时,应及早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针对糖尿病肾病严重并发症,积极预防以及提前干预治疗,可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恶化进展过程,提升糖尿病病人的生活空间。因此,对糖尿病病人而言,定期检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应注意有无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糖尿病尿蛋白的发生。一旦发现糖尿病蛋白尿后需积极应对。其防治应强调降糖、降压、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控制蛋白摄入、抗凝、降脂等原则。
1早期预防
在诊断为糖尿病后5年内,有18%的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也有7%的患者已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确诊后,需每年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糖尿病患者无论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水平如何,需每年测定血清肌酐水平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2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白蛋白排泄率较正常参考值轻度升高,但在临床用“常规”方法检测尿蛋白或白蛋白仍为阴性,即低于常规法检测所得阳性值。尿白蛋白的排出浓度受尿浓缩状况的影响,故一般需收集定时尿计算每分钟白蛋白排出率,或以尿肌苷为浓度参考值。
正常人24小时尿中蛋白排出量为30~100mg,一般称超出正常水平但又在300mg/24h尿以下者为微量白蛋白尿。尿中微量蛋白检测对肾脏及肾脏有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和滤膜的静电屏障受损,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加,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阈值,尿中出现中高分子蛋白,构成肾小球性尿蛋白。肾小球性尿蛋白包括白蛋白(Alb)、IgG、IgA、IgM、C3、转铁蛋白(TRF)等,肾小球轻度病变时尿Alb增高;当肾小球进一步受损时,尿IgG及IgA增高。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记录尿量,取5ml送检。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值不同,对糖尿病病人应采用不同措施,尿白蛋白分泌率>30μg/min者,表明已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应进行干预治疗。在12~30μg/min者,每隔3~6个月重测1次;<12μg/min者应每年复查1次,及早发现肾病性损害,及时治疗。尿微量白蛋白与衰老有关,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这与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密切相关。
3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是由于糖尿病合并症。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已经被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尿微量白蛋白阴性人群。目前,被公认的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蛋白尿、高蛋白饮食、吸烟、肾病家族史及肥胖等,其中糖尿病蛋白尿是糖肾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蛋白尿的多少及持续时间将大大影响预后。糖尿病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指标,对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尿微量白蛋白持续增高患者,最终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对糖尿病性肾病、重金属及药物中毒等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常发生肾脏损害,尿微量蛋白测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一个敏感的判断指标,临床上可通过检测尿微量蛋白浓度对糖尿病性肾病分期及预后作出判断。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孔的电荷变化使白蛋白迅增加,此时肾脏可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此时予以干预治疗可以使白蛋白的排出减少。因此,定期监测尿白蛋白的排出量对于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如6个月内连续2次检测尿中白蛋白排泄率达到上述微量白蛋白尿诊断范围,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是诊断早期或隐匿性糖尿病肾病的标志。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是一个重要的终点指标。
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时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也就是说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心血管疾病患病可能性增加。尿微量白蛋白阳性不仅是肾脏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2型糖尿病主要致死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早期常规监控尿微量白蛋白独立危险因素,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洪秀华.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