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扎西姐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41

〔摘要〕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其崇尚自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生活节制等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

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藏族;生态观念;人与自然;

生态保护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并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藏族传统生态观念的内容、特征、作用以及历史命运作一分析,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一藏族先民认为,人的灵魂和生命息息相关,灵魂不受伤害,生命就安全。如若灵魂受到伤害,生命也就难以维持。为了生命安全,必须把灵魂移出体外,秘密的寄附于某些自然物上,与这些自然物结成共同体,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附有灵魂的自然物,以免它们受到损坏而危及生命。因此,藏族孩子出生之后,一般要与家庭、部落有联系的自然物,如山峰、湖泊、树木、岩石以及猛兽、牛羊、马匹,还有家传的饰物,如松石等结成共同体。这样,孩子灵魂的一部分就长久地依附于这些自然物之中,除非这些自然物被毁被消灭,否则,孩子的命、魂、识将稳妥无忧。这种现象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处处可见。如黑魔国首领鲁赞的寄魂物是一面湖泊、一棵树、一头野牛和在其额头上的一条小鱼。在格萨尔和鲁赞王的战争中英雄格萨尔就是因为识破并摧毁鲁赞的寄魂物而取胜的近山崇山、近水崇水,多风地带崇风神,农业部落敬土地和水,这是人类先民自然崇拜的主要特点。藏区山峦纵横、高山林立,湖泊众多,因此,神山、神湖崇拜是藏区藏族群众崇拜自然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走遍藏区,到处都可看到藏族人心目中崇敬的神山,卫藏的雅拉香波神山、阿里的冈底斯神山、羌唐的念青唐古拉神山、果洛的阿尼玛卿神山和年保玉则神山、定日的长寿五仙女等,都是驰名整个藏区的大神山,至于小神山则不计其数。据说,年保玉则山神的化身是一头白牦牛,念青唐古拉山神的化身是一条白蛇,而阿尼玛卿山神的化身是一位身穿白色护胸甲,披白色斗篷,右手挥舞一把摅有旗帜的长矛,左手托着一只装满各种宝石的供器的金身神灵。在藏族看来,神山都有超人的神奇力量,他们的喜怒哀乐直接决定着人们生产的丰歉、人生的吉凶祸福,敬重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无病无灾,一旦冒犯则会发生洪水冰雹、地震天火,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家园安全。藏区遍布的神湖也比较多,那些浩瀚的高原湖泊几乎都是藏族心目中的神湖。较著名的神湖有西藏的玛旁雍湖、纳木措;青海的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孟达天池等。藏族群众认为,神湖的湖底有龙宫,是龙的居所(藏族认为,龙存在于江河、湖泊中,有喜怒之情,主司雨水),湖中各种生灵皆属龙族,不可冒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触犯了水中神灵,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风湿病、皮肤病等疾病。藏族不吃鱼类习俗也许与这种龙神崇拜有关。在一个个神山神湖面前,藏人的能动性受到了限制,人们为了不触犯神灵,一方面,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来取悦神灵。佛教承认自然界在本体意义上的平等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各种因素因缘合成的,空无自性。佛教又承认众生在佛性上的平等性,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藏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把整个自然系统中的生命体都作为自己的伙伴,没有歧视,没有偏见,也没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的霸气,能够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在藏区,人们为了不扰乱和侵害其他生物的家园,不会轻易改换水道、翻动路边的石块,也不会在生物密集区筑路建房。特别是对那些比人类生存还艰难的高原野生动物更有一颗可贵的怜悯和爱惜之心,经常听到有人将迷失的动物幼仔或受伤的动物带回家中喂养,然后又将其放回自然的事。近几年,不法偷猎者闯入藏区,捕杀野生动物的事频频发生。对此,青海玉树等地的藏族群众及时、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野生动物保护队,对保护高原野生动物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藏传佛教从一切生物皆具佛性,杀害生灵就是杀害佛性的思想出发,把杀生列为诸罪之首和使人坠入地狱的特殊业力,制定了许多规范和准则,如,每年夏令两个月期间僧众立誓将自己关闭屋内勤求闻修,以防践踏野外无数幼苗和昆虫;不得在未得到僧伽允许的情况下,便在有蛰藏动物、有净、有灾三种不净之地,营造度量超越十八肘、宽十肘半的房舍,此地也不得营造容纳四比丘以上人数的大房舍;不得饮用有鱼类动物在内的水泽而伤害它们;不得滥伐花草树木及毁坏种子。同时,藏族也深信生命轮回流转的思想,认为世间一切冤亲都是变化不定的,今生若杀害某一生物,很可能就是自己前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因此,人类应该对一切生灵怀有感恩戴德之情,不能有亲疏分别,更不能侵害其生命。在藏区,一个小孩在途中看见一只鸟处在危险之中,会把它捡起来,放到安全的地方。总之,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藏族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一颗慈悲、仁爱之心普遍施与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有利的保护了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藏族奉行乐善好施的佛教道德准则,把追逐权利和财富看做是罪恶的深薮,反对占有,鄙视贪婪。习惯于勤俭节制、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其简陋的住所,朴素的衣物和简单的食物,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们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念经拜佛等活动中。与此相关,一千多年来,藏族在清贫的物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独特的高原文化,令世界瞩目。藏族重精神追求、贬物质享受的观念,极大地减轻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对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起了重要的作用。二藏族的生态观从其出发点和归宿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宗教生态观,它的根本旨意不在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而在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它在维护自然生态方面产生的作用,实际上是宗教的人生观及其实践与人类生存的现实条件在客观上形成的一致,宗教是构建藏族生态文化的参照系和指导思想。当然,这是从藏族生态文化的主要方面而言的,藏族生态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也包含着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朴素的生态意识,只不过这种意识随着宗教的发展,融入宗教意识中,不凸显而已。在藏族的生态观里,既有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思想,也有从外而来、深入人心的佛教思想。而佛教的自然观却具有抽象思辨和主体性思维的特征。佛教理论并不是为了说明自然,而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宗教实践,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的解脱问题,把视野扩展到自然以及整个宇宙。佛教传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不断斗争和融合,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左右着藏族的传统观念和行为。

目前在藏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守护传统生态观念和人们希望通过开发资源致富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即如果恪守传统观念,当下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为藏区的许多自然资源分布在神山神湖区内;如果丢弃传统而单纯开发,又必使环境遭到破坏。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世界上有些地区在处理这种矛盾时,采取了以政府投入来消减人们对自然的开发性活动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我国是否可行,是可以讨论的。相比之下,积极调整藏区产业结构,突出水电,生态绿色农业等资源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不失为解决上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扎雅·洛桑普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思考藏汉互译的可能性问题[J].西藏研究,2003,3:12.

旺钦.一部颇具特色的翻译教材——《藏汉互译教程》[J].中国藏学,2010,3:8.

尼玛卓玛.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