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中药疗法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疗程迁延,症状复杂,难以根治。2006-03~2008-09,笔者自拟中药方治疗慢性盆腔炎15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14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29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年龄25~52岁,平均35.2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4.8年。对照组14例,年龄26~54岁,平均34.5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5.2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①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多或伴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等,且每于劳累或月经前后或性生活后症状加剧;②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或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或呈条索状,或有包块及压痛;③B超及其他检查排除其他诊断。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药用: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黄芪15g,丹参15g,茯苓15g,薏苡仁15g,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桂枝6g,甘草6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行经期间停服。
1.3.2对照组每个月经期第1~5日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联合甲硝唑注射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1.4疗程治疗组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症状较前减轻,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
治疗组15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14例,治愈2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典型病例
李某,女,45岁,工人。2002-09-03初诊。慢性盆腔炎病史2年余,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刻诊: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尿频,排尿不适,溲黄,舌质黯红,苔黄稍腻,脉弦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压痛,双侧附件稍增粗、压痛。证属湿热下注,气虚血瘀。治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化瘀。药用: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黄芪15g,丹参15g,茯苓15g,薏苡仁15g,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桂枝6g,甘草6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用2个疗程,诸症基本消失,再服1个疗程巩固。随访6个月未复发。
4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抗生素治愈率低,且易复发。属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疒徵瘕等范畴。《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对其病机的认识,沈又彭认为带下有主风冷者,有主湿热者,有主脾虚气虚者[1]。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多因急性盆腔炎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或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邪毒内侵;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气机不畅。主要病机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夹杂。可概括为湿、热、瘀、虚,瘀滞与湿共存是其特征。病变部位为冲任、子宫。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气扶正。自拟方中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川楝子、延胡索、三棱、丹参、莪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消肿散结;黄芪益气扶正;桂枝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益气扶正之效,使下焦湿热得除,正气得补,气血通畅,诸症自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明显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3];黄芪能诱生干扰素,增强免疫功能[4];川楝子、延胡索、三棱、丹参、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能消炎,抗纤维化,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及粘连的松解和包块的消散[5]。另外,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心理疏导,并进行盆腔炎的常识宣教,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更可坚定患者的信心,同时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忌食辛辣,戒烟酒,亦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2.
[2]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8.
[3]樊苏培,盛新福,乔若遇.慢性前列腺炎[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2,(2):154-155.
[4]骆穗远,赖岭红.中药灌肠及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症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15(5):308.
[5]楼国平,卢章文.三仁败酱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J].陕西中医,2004,25(11):98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