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杨宗金

生物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要想学生具备这四种能力,适应生物考试改革的需要。学生就得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始终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最佳的思维状态,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1.通过课堂提问激发思维。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问题的设置就非常重要,问题设置好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否则就达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设置课堂问题呢?我想设置课堂问题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问要难易适度。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二是提问要艺术新颖好奇之心人人皆有,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三是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2.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的综合。

2.归纳和概括。概括和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种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

3.比较、分类和类比。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了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的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

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映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例如,在生物中的有关计算的训练中,应激性与适应性等概念的比较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地钻“死胡同”。这种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缜密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经常做一些推断题,图文转换题,题材新颖的材料题等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这种品质使学生从简单的或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思维的升华,属高层次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素质。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冬季,松树常绿;梧桐落叶”也都是适应,从而更有利于认识生物适应的普遍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也称创造性思维。这种品质能使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和途径,而是独辟蹊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案,具有强烈的独创意识。比如鼓励学生“独思”、“善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设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一题多用”的训练,即教师借题发挥,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