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红升(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本文对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2003年高校招生扩招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更加引发了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2003年全国毕业生的数量是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达631万人。这些数据说明,未来几年内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会急剧增加,促使原本就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教育教学体制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
一、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体育发展状况不一致。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参差不齐,存在地域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据资料显示,愿意到农村中学去担任体育教师的毕业生仅有10.84%,这就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体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界限过于细化,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处境。
3.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大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虽然高校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多数实际上还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好一点的高校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4.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体育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
(二)自身因素
1.在就业问题上,毕业生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上存在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初,部分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其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这也是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之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养上的缺陷也是造成本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体育专业学生从招生开始就享受了一定的优惠,其文化课程及较之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要低很多,其文化素养相对要低。这个差距始终存在,加之体育专业学生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比较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体育类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过高。同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多元择业的意识不足。
2.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性比较强,多以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尽管各学校也招生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市场营销、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但学生和家长仍然把学校做为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运动训练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教练员。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多以运动技术为主,理论课程的学习较少,学生多数是专业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其他技能的掌握比较差,难以适应其他专业的工作,因此,造成其就业率较低。
二、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应对策略
(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学校应针对就业加强市场调研,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等在内的改革,以培养受社会欢迎、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发展要求;开设具有专业特点、个性化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要;更新教材内容,建立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反映最新前沿学科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宽口径、宽文化、厚基础、综合素质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国家应该配套相应的政策
在政策和管理机制上要有所倾斜,关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倾斜主要指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社会更加稳定。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周济部长指出:高等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体系。要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就业、经常抓就业、长期抓就业的工作局面,要调集精兵强将进入就业工作系统。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抓好“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就业服务体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就业咨询与指导,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就业形式与政策,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案,不断提升竟争力。加快就业部门的改革,向中介角色转变,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全方位地服务学生,就要大力推进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职能向服务方向转变,促进就业工作人员向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方向前进。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通过校友和教师等关系,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学校要特别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指导,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这样才能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体育专业毕业生应树立创业意识
要解决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除了要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外,还必须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就业教育是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是以创业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限制,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要解决本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四是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就业制度的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将会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吕金江、敬龙军.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9.(10);
[2]郭世彬.关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马旭、岳广凤.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4);
[4]王宽、李西彩.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J].前沿.2008.(9);
[5]段慧丽.浅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5);
[6]郝鑫.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管理教育.2008.(9);
[7]彭国雄、万文君.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