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

/ 2

66例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

迟德志

迟德志(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64000)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118-02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前者多为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和末端回肠。后者为全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好发于回盲部和小肠。两者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由于其发病均与免疫有关,临床都有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的特点,且治疗药物相同,故一并进行论述。炎症性肠病(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9~2010年我院共收治经内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共66例,结肠镜诊断符合率为76.08%。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范围根据肠镜所见分为直肠炎(炎症局限于直肠)、直乙状结肠炎(炎症范围包括直肠和乙状结肠)、左半结肠炎(炎症病变从直肠至脾曲)、全结肠炎(炎症范围越过脾曲)。入院UC患者部分诊断为重度UC,其标准为:腹泻≥6次/d,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8.0℃,脉搏>100次/min,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h。

1.2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在轻型UC患者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UC和CD患者可出现贫血,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常与肠道慢性失血、久病营养不良有关。②粪便检查:UC,常规检查最常见糊状黏液脓血便,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少量黏液或无黏液。CD,粪便外观呈糊状或稀水样,镜检多无红白细胞及黏液。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和直肠者,粪便外观及镜检类似UC。

1.3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促皮质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采用口服、局部灌肠、静脉给药等。药物治疗无效果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结果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其中5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他12例患者均为克罗恩病,主要为溃疡性结肠炎病较多。其中62例采用药物治疗,2例因出病发症采取手术治疗,66例患者治疗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未明,因此目前药物治疗仍主要是调节免疫反应和抗感染。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急性炎症的发作,缓解症状,预防疾病的复发,预防并发症。在对炎症性肠病进行治疗之前首先要了解病变的部位、病变程度和是初发还是慢性病变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受累部位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和全结肠炎,部位不同给药的途径、药物反应和预后均有差异。对于溃疡性结肠直肠炎和左半结肠炎多采用局部灌肠结合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全结肠病变则多采用口服结合静脉用药,并需要皮质激素治疗。同样,疾病的程度不同选用的药物和给药途径也不同,轻症的病人一般只需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即可,重症的病人则需静脉使用皮质激素。初发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而慢性复发者有时甚至需要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克罗恩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变化较多,复发率在50%以上,治疗更需个体化。因为炎症性肠病病人使用药物的时间较长,只有合理地选用药物才能避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柳氮磺吡啶引起的造血系统和肝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容易感染,以及免疫抑制剂造成的骨髓抑制等。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和换药,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促皮质素(ACTH),ACTH是维持肾上腺正常功能的重要激素。ACTH与肾上腺细胞膜上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合成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与糖皮质激素基本相同。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适用于暴发型和严重发作期且应用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常用剂量为25~50U/d,静脉滴注。

免疫抑制剂,由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有很大关系,这类药物可干扰嘌呤的生物合成,或可作用于免疫反应的某一点而应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和环孢素A。主要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也用于顽固性即用水杨酸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免疫抑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克罗恩病的复发,亦可减少依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激素用量。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皮疹、变态反应性发热和肝功能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胰腺炎。长期用药有引起皮肤肿瘤和恶性淋巴瘤的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变态反应有关,一般来说,当减少剂量或停药后,不良反应自动消失。尽管如此,在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变化。用法为6-MP从50mg/d开始,逐渐增加至2mg/(kg·d)维持;硫唑嘌呤50mg/d开始,逐渐增加至2.5mg/(kg·d)维持;甲氨蝶呤从25mg/周,肌注,2个月后改为10~15mg/周,口服;环孢素A5~7.5mg/(kg·d),口服,疗程1年。

抗生素,尽管炎症性肠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目前还不能明确究竟为何种感染,因此抗生素还不能单独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要用于重症或有中毒性巨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有肛周和结肠病变者的治疗。最常用药物为甲硝唑,其他可选用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

目前一些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如十六角蒙脱石、硫糖铝;脂肪氧化酶抑制剂如鱼油;免疫佐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过敏药色甘酸钠;抗结核药等也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疗效有待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曹建彪,李雅君,张红光,等.128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资料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0,6(1):21.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4]曹倩,胡伟玲,高敏,等.3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4):222-225.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