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和谐共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有效教学和谐共进

牛双莲

——自我实践之点滴思考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高中牛双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中见“效果”、“效率”、“效益”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同样的问题经多次提示,仍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自身素质很好的教师,却怎么也教不好学生”等等教学问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学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下面就我自己的点滴实践,谈谈我的所感所悟。

一、润物无声,创设和谐课堂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教学本身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生命与许多种生命之间相互生生不已的一种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交流沟通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这要求我们重建道德法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交流不是取消生命的个性,让所有生命整齐划一,而是在碰撞中相互理解、妥协,形成一定的共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彼此丰富。

如: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内涵、有情趣的人,活泼是一个教师应有的重要特征。如果教师授课时的声音低沉,语调单一,只是一味的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很快他就会发现听课的人数在直线下降,如果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不感兴趣,那么有什么理由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相反,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热情,这种热情就会通过声音、姿势和面部表情很自然的流露出来,就能让学生也跟着活跃起来,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就可能更大。学生需要感觉他们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里,才有勇气冒着可能犯错误的风险去回答问题,只有在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课堂中其他人接受、喜欢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

二、层层深入,推进有效认知

有些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甚至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懂,但怎么也不会想到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的学生做作业很是拖拉,有的做会儿作业就要玩一小会儿,家长见了就起急,还训斥,虽然起不到什么效果,却仍然照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孩子习惯的养成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也许教过几轮高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第一轮感觉少捉没拿,没什么好讲的;第二轮滔滔不绝,有讲不完的感觉;第三轮能拓展的更深更广,尤其能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灵活自然地结合起来了。可是,到后来又一度产生了黔驴技穷的感觉,再没什么新鲜的了,也想不出新招来了。其实,一路走来,我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能够达到“厚积薄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为前提,做到“循序渐进”,万万不可“一步到位”。每一届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样的,教师自身成长了,不能揠苗助长,在他们仍然适应“形象”认识时,你不能强迫他们进行“抽象”的认识。

要改变传统的“结果中心”方法观为现代的“认知过程中心”方法观,既要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结果),而且更要重视学生是怎样学的(过程);既要注重方法的研究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研究,寻找他们头脑中有效建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变以“书本为中心”的方法观为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方法观,不仅要重视书本的知识结构,更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建构能力的培养。

三、适时提问,升华学习能力

学生的认知是有顺序的,是由已知认识到未知,由简单认知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教师的提问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步骤的进行。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更认真的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问题,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适时的提问,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并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能充分的展开课堂交互活动,使得学生的想法之间有了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如讲“季风的形成原因”,如果直接问学生“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因受各方面的能力限制,一时很难回答,如果将问题分解为:在不同的纬度下,太阳辐射强度是相同的吗?在下垫面冷热不均的情况下,气压会相应发生什么变化?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能轻松解决问题,又能引发学生思维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扩展。

课堂上适时的“百家争鸣”,迎接挑战,在实现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充分使学生展开了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并最后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从而使能力得到了高度升华。

四、针对批改,提升知识巩固

每当教学分析时,我们听到的对学生最多的评价就是:“基础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不高”。我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要提高能力似乎很难,可是基础为什么也打不扎实?教师该反思什么?做什么?于是我针对学生的作业做了一点点改革。第一,不要求人人全做,甚至可以不做,但凡是因为不会而不做的,必须抄写概念,直到能够倒背如流。我相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第二,鼓励多数学生写解析。比如:错的原因,对的原因,选这不选那的原因。开始有少数学生写解析,而且乐此不疲,我让他们现身说法,谈了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的回答正合我意,后来我把写解析作为一项规定,要求绝大多数同学都写。虽然万事开头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现在同学们都同意并赞成我的这一做法。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我从学生的解析中能清楚的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有的是知识上有缺陷,有的是语言表述能力不足,有的是思维不灵活且角度不对,不管什么情况我都做了一一批注,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在批改作业时我常常觉得好象学生就在面前,是在和他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而以前没有要求学生写解析的作业本上,任何问题也看不出,让我无从下手去管理学生,真不知道学生是审题时出的问题,还是知识储备不够,还是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不足,甚至连学生抄作业都很难发现,因此在解答学生错题时只能一股脑儿全讲,结果自己也累,学生也疲劳,根本起不到对学生的有效刺激,更别说进步了。所以只有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错误在哪里,缺乏的是什么,教师的讲解才是最有效的,也才是最美、最精彩的,巩固也才是最完善的。

五、力求专业,促进有效教学

发展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育理念先进,但专业技能一般,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行为的。那么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

1.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

要定时制订计划,建立自我剖析档案。

2.利用多种检测手段,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

包括对自己内在的专业结构的检测和对自己专业发展意识的检测。

3.记录有关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

记录有关事件是对自己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看清自我成长的过程。

4.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和谐地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的关系,为创造优良的工作业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坚持自学,广泛地学习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和各种专业研讨活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勇于创新,努力成为一名具有高度教育智慧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全新的,相信只要我们有坚持去做的决心,并不断的积累和付诸实践,就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适合的方法和模式,使学生真正的乐学、善思,积极的营造并融入和谐课堂,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