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漫江
(沈阳市皇姑区中心医院1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格列苯脲配合格列喹酮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格列苯脲和格列喹酮,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8例患者中,显效18例,占64.2%;好转9例,占32.1%;无效1例,占3.5%。而对照组28例患者中,显效8例,占28.6%;好转11例,占39.3%;无效9例,占32.1%。治疗组中共有6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有3例治愈,其他3例均有所好转;16例有高脂血症患者,血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中共有4例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无任何改善,19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也无丝毫变化。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苯脲配合格列喹酮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格列苯脲格列喹酮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99-02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但又难以根治的疾病,但该病可以通过一定的医治方法给予控制。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的治疗一般都是采用调配饮食,调节心情,督促患者适度运动,再配以适当药物的综合性疗法。本院2年来,运用格列苯脲配合格列喹酮共治疗糖尿病患者56例,获得良好疗效,现笔者将对此进行相关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56例,诊断均按照1982年我国糖尿病会议一致通过采纳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该标准在1980年时已经受到了WHO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的肯定。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28例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61~82岁,平均69岁;患病时间4~24年,平均7.9年;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72~18.4mmol/L,尿糖为+~+++;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8例,高血压的9例,高脂血症的16例。对照组28例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62~83岁,平均66岁;患病时间3~25年,平均7.8年;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7~18.3mmol/L。两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性质、年龄、患病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格列苯脲片0.25mg,1~6片/d;格列喹酮片30mg,30~180mg/d,分2~3次于餐前30min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血糖,待其血糖基本回归正常范围后对患者注射的降糖西药减少剂量。此外,患者服药期间,应严格按照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其饮食,尤其是糖的摄入。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小于6.72mmol/L,患者的糖尿定性为阴性或血糖小于8.4mmol/L,总体降幅大于1.68mmol/L;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小于11.2mmol/L,其尿糖定性为+~++,下降幅度大于1.68mmol/L;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基本不变,其尿糖定性也基本不变,或患者的血糖仍然大于11.2mmol/L。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V13.0汉化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治疗组28例患者中,显效的有18例,占总数的64.2%;好转的有9例,占总数的32.1%;无效的有1例,占总数的3.5%。而对照组28例患者中,显效的有8例,占总数的28.6%;好转的有11例,占总数的39.3%;无效的有9例,占总数的32.1%。具体见表1。治疗组中共有6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有3例治愈,其他3例均有所好转;16例有高脂血症患者,血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中共有4例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无任何改善,19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也无丝毫变化。由此可见,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3讨论
格列苯脲配合格列喹酮的疗法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相比,不但没有免疫排斥,而且创伤很小,给患者造成的疼痛率几乎为0,且疗效显著。治疗组配合以上药物治疗,全部出院,至今为止无一例复发现象。格列苯脲片不但对患者体内的升糖激素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而且还能让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将其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其降糖效果强大而持久,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格列喹酮的降糖效果更好,发挥作用速度极快,药物进入体内后大多通过胆道代谢,只有10%经过肾脏排泄。临床实践证明,格列苯脲片配合格列喹酮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疗效。
本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连续用药都在2个月以上,都未对人体产生明显副作用。因此,格列苯脲和格列喹酮配合给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具有明显的疗效,且用药便捷,对人体不会产生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昌,王公禹.关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一点设想[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4):101-102.
[2]刘周选.降糖营养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效果观察[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55-56.
[3]祝谌予.谈谈我治疗糖尿病的经验[A].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68-69.
[4]张胜兰.3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9,49(3):109-110.
[5]罗南萍.35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的家族调查[J].山东医药,2010,50(3):32-33.
[6]马晓飞.从实践到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