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开县中学重庆开县405400)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表了一个现代人素质发展的三个方面,言简而意赅。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知识和简单技能的某种积累,还要求注重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即良好的情感态度),逐步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即正确的价值观),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素质教育要求。
这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尤其突出。过去,由于受现实教育教学环境所迫,许多物理教师在有意无意间渐渐把自己打扮成知识权威,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容器。在教学活动中,以教为基础,用教来支配学、控制学,只侧重应考知识的传授和简单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处于抑制状态。“教”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逐渐丧失,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其天性中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究热情也不同程度地被扼杀。
上述这种教师角色定位、教学方式及其对学生的角色定位,显然无法产生优良的教学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它使物理教学走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只强调物理学科书本知识的某种积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陷入只追求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泥潭之中;与此同时,教师也陷入对学生进行“轰炸式”和“疲劳战”的教学旋涡之中,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双方的身心,也因此而处于疲倦状态之中,甚至对上物理课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物理教学出现这种让人始料不及的结果,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过去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支独秀,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其物理素养的唯一标准。由于测评结果与学生的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导致不少学生为取得物理的高分或期待的分数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忽视了个人物理素质的全面自我提高,让自己成为分数的奴隶或者其他的什么。相应的,对物理教师教育技术和能力水平的评价,也往往只以他所教学生的物理分数高低作为主要依据。这种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师生双方对教和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于不良状态,学生的物理素养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也有很多所谓的优质课,其教育技术运用看上去很高超,教学效果看上去也相当不错。但仔细玩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事实:这些优质课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是启发,实际上还是控制。不可否认,许多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来准备,课讲得漂亮、到位,学生能听懂,也掌握了一些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立足点是“教”,产生的主要效果就是学生掌握了教师所“安排”的一些“知识”,即“授之于鱼”。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水平提高了,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效果。如果说我们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乐学,更会学,学得更多、更好、更实用,那么,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教师在其中起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要“授之于渔”,这才是根本。
所以,在中学的物理素质教学中,必须构建一种区别于我们传统师生角色关系的新型师生角色关系。
物理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物理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以后,让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必不可少的集体讲授取得程序性、系统性的规模效益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适度的控制性教学之外,尽可能适当地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其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对此,或许有人会产生一种顾虑,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基本精神和方法,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降低了,教师身份会显得无足轻重呢?当然不会。学生的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自主、合作、探究,没有一个阶段能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始终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处于“平等中首席”地位;而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对其自身而言),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求构建的新型师生角色关系。
从某种意义来说,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构建好了师生角色关系,就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物理素质教育就实现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实现物理素质教育指日可待。就让我们在教学中构建好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生活到物理的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培养其对物理学习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物理素质教育作出应有尝试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