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华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内容摘要:人的素质有一个发生、发展、积累、提高的过程,促进这个过程在高水平上的运行,即谓“素质教育”,它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人才。人发展素质和获取知识是密切相关的,素质中包涵知识,素质教育能获取更丰富、实用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又能发展素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不可对立起来。但素质教育是高于知识传授的,应统帅知识的传授。因为它讲究全面、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重受教育者自身品质和才能的提高,进而努力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人生素质发展
人的素质,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依次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果把人的成长发展放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位置上,把教育摆在建设环境,创造条件,因材施教,促进发展,鼓励鞭策,才能促进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生成长阶段的素质要求
1.幼儿时期的“潜在素质”。每个幼儿具备不同的潜在素质。说它“潜在”是因表面上很难看出它的优劣,但其遗传基因、胎脑发育、躯体健康、感官灵敏、情绪好坏都是有好差之分的。因此保护好幼儿体内储存的人类巨大遗传潜能,促其默默地发展,是提高潜在素质的关键。
2.学龄儿童的“基本素质”。3至6岁孩童是发展“基本素质”时期。中国有一名句“从小看大,三生知老”,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童是人才发展的奠基工程。在这一段中,“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如脑子灵活,表现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有较健美的身躯,喜爱玩耍和运动;有广泛的智力兴趣,包括游戏、观察、提问、表达、思考、识字、阅读、计算和外语学习,即有旺盛的求知欲;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包括上进、自信、勇敢、爱劳动、善交往、富有同情心;喜爱美好事物,包括爱音乐舞蹈,爱美术造型,热爱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行为、语言等。
3.少年阶段的“自我发展素质”。6岁至青年前期(即中、小学阶段)是形成和提高“自我发展素质”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是开始形成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健康的体质并爱好运动;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具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创造素质和奋斗精神。所以延伸前期的基本素质,获得后续的“发挥素质”过渡期是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素质”的重要内容。
4.青年阶段的“发挥素质”。发挥素质是指高尚的人格思想和情操;渊博的知识和有研究、创造、发现或发明的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献身精神;有广泛的社交能力和一定的组织才能;有职业胜任力和专业水平等。这些素质当然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或社会实践中获得,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德、才、识、学四个基本要素的人才。
人的一生包含了不同阶段的成长发展所需有的基本素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可忽略,都不可偏废,只有把握了各个阶段的素质要求,才能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可见从幼儿到成人素质优劣对人生成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二、把握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内容与方法
任何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基础的教育;学校是第二个染缸,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人的塑造;社会是第三个染缸,它可以从多方面提升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幼儿“养性”教育。“养性”教育主要在于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使孩子具有良好的人生起点。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早期的“养性”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为主,每一个家长与父母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性格,促进幼儿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少儿“养正”教育。心灵的敞开,习惯的形成,理性的觉醒,品格初具雏形是这一年龄段的特点。一个人的品行往往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者不仅要求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从培养少儿端正心性及行为的教育开始,即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培养、智力发展培养、非智力因素发展培养、健康心理的正确引导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
3.少年“养志”教育。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树立志向是成才的关键。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孩子,会不断的努力进取,具有坚定的决心和气魄。少年阶段是孩子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开始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磨炼为理想而奋斗的毅力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
4.青年“养德”教育。青年正处于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和面对社会,作好择业、就业准备,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培养青年道德人格、诚信品质、人生追求、正确利益观、人际交往能力等,激励青年成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人生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中的“养性”“养正”、“养志”和“养德”教育既有连贯性,又存在过渡性,在一定时期内前者与后者可以并行的、交叉的进行,相辅相成。对孩子成长阶段的划分与每个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成长情况和实际教育效果,灵活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则
1.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受教育者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和楷模,因此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受教育者释疑解惑,这样使他们能够对父母和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自身素质。
2.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每一个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教育效果会取得预期效果。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由于个性的差异,不能用同一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他们。要使教育获得成功,要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诱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善于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寻找规律,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会造成功倍事半的效果。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3.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条件下,让孩子明确做事情的具体要求即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并养成认真做事、负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5.
[3]邹泓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作者简介:
田瑞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