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友
(龙煤七台河分公司安全监察部,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新兴矿近几年来,通过对采面进行矿压观测,及时掌握矿压显现及其顶板变化规律。对回采工艺进行了改革性简化,对各采面都不同程度的、科学合理地减少了支护密度,使回采面增大了作业空间,节省支柱,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对增产节资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支护密度;回采工艺;矿压显现;支护空间
新兴矿通过对西三采区2#层/右一路工作面初次开采的矿压观测,对所掌握的矿压显现和顶板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各采面根据情况不同程度地合理减少了支护密度,简化了较繁琐的四一五排支护的传统工艺,采用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的新工艺,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改变了2根/平方米的大支护密度,使支护密度降到1.13根/平方米。从近几年来2#、3#层的开采实践中看,完全可以控制顶板的活动。在全矿已推广应用,它不仅扩大了工作面空间,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节省支柱,减少了每循环时间,从安全方面从没出现过大冒顶、推掌子等事故。对提高工作面单产、“节资提效”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较适合当前煤炭生产的新形势。
1基本情况
张新矿西三采2#/左一巷工作面走向长度为400米,倾斜长l10米。煤层厚度1.6米。倾角12°,直接顶板为Ⅱ类。见表l和煤层顶底板柱状图1。
工作面支护使用DZ-18型单体液压支柱,运输机为SGW-l50C型,落煤选用MLS-170型采煤机,下巷运输:连续化运输。顶板管理:全陷法。支护为四一五排管理,后改为四一四排管理;下巷为石墙加木棚沿空留巷。
2矿压观测及初次放顶
从直观上看,当工作面采出平均10米时。采空区顶板有下沉趋势。此时为了加强切顶排的支护密度,沿倾斜方向每隔一棵柱上一棵戗柱,这样可以防止来压时扑柱伤人,当工作面推进平均l5米时,工作面由上至下开始垮落。其厚度为1.0~1.6米,又推进两个循环,全工作面基本垮落严实。见图2。
在工作面设三条矿压观测线,使用的是手持式测力计和AD-25型测杆、动态仪和刚卷尺等。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支柱的载荷、顶板下沉量。目的是为取得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数据,探讨其规律性。掌握初次垮落步距及周压步距,工作面测得的支柱载荷均值分布如下表2。
观测时测得末排柱最大值34MPa,初撑力最大值为11MPa,最小为4MPa,初撑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泵站压力不足;(2)管路损失,工人操作习惯造成。当工作面推进平均25米时,老顶初次来压开始。来压时,顶板掉渣.煤壁片帮。支柱载荷量,下沉量加大并伴有打雷的轰鸣响声,此征兆由上至下一直持续五个循环,即工作面平均推进28米,老顶初次来压结束。见老顶垮落步距示意图3和工作面老顶来压时的压力曲线及顶板下沉量曲线图4。
可以看出老顶来压步距为25~28米。来压时最大工作阻力为34mPa,最大下沉量为150mm,来压时采空区充填较为严实,工作面的支柱及戗柱没有被扑到的,支柱的工作阻力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值的。
3合理减少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新兴矿189采面开始是采用四一五捧柱管理顶板,即见五翻一,排距为0.6米,其支护密度计算如下:
3.1平均采场压力:P={l/(k-1)}xh·r·k1·k2,={l/(1.5-1)}×1.6×2.5×1.5×1.24=14.9(t/m2),其中:k2=(I1+I2+I3)/I1=(3.8+0.6+0.3)/3.8=1.24。
式中:h—采高(m);r—岩石容重(t/m3);K1—不均衡系数;k2—悬顶片帮系数;I1—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I2—平均工作面悬顶距离(m);I3—平均工作面片帮深度(m)。
3.2理论支护密度:nl=P/R·C=14.9/(30×0.9)=0.55根/平方米。
3.3实际支护密度:n2=A/E·I1=4/(0.6x3.8)=1.75根/平方米。
3.4安全倍数:K=n2/n1=1.75/0.55=3.2倍。
式中:A—最大控顶距时的四排柱数;P—采场平均压力:F—单体柱的额定工作阻力;C—支柱性能系数;E—支柱的柱距(m)。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具有增阻一恒阻性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密度过大,根据观测依据和现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改进了回采工艺.柱距由原来的0.6米改为0.7米,排距不变,支护由原来四一五排管理改为四一四排管理。见图5。
图5四一四排柱管理图
四一四排柱支护密度计算如下:
(1)采场平均压力:P={l/(k-1)}×h·r·k1·k2={1/(1.5-1)}×1.6×2.5×1.5×1.24=14.9(t/m2),其中:k(I1+I2+I3)/I1=(3.8+0.6+0.3)/3.8=1.24。
式中:h—采高(m);r—岩石容重(t/m3);k—岩石碎胀系数k,—不均衡系数;K2—悬顶片帮系数;I1—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I2—平均工作面悬顶距离(m);13—平均工作面片帮深度(m)。
(2)理论支护密度:nl=P/R·C=14.9/(30×0.9)=0.55根/平方米。
(3)实际支护密度:n2=A/E·I1=3/(0.7×3.8)=1.13根/平方米。
(4)安全倍数:K=n2/nl=1.13/0.55=2.1倍。
式中:A—最大控顶距时的瞬间三捧柱数;B—采场平均压力;C—单体柱的额定工作阻力;D—支柱性能系数;E—支柱的柱距(m)。
从而使原支护密度1.75根/平方米降为1.13根/平方米。安全倍数由3.2倍降低到2.1倍,而从工艺上原四一五排柱管理,它的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作业空间小,即主机割煤时要提前将五捧柱翻掉打在二捧柱外侧。采煤机下推时,再将此柱打在新一捧柱位置.也就是每一循环必须得翻打两次顶子,支柱捧列紊乱且多占用一捧支柱,当工作面五排柱时,控顶距加大.悬臂梁加长形成了支柱载量增大。
改进后的四一四排柱管理方法是:主机上行割煤时无需翻打柱。当采煤机下推时。滞后主机20米分段式移涸后;边翻柱边打柱。即瞬间三排柱支护。翻一根打一根,工序简单,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一排支柱,使控顶距始终控制在3.8米,从改进工艺到采完,从没出现过大冒顶和推掌子等事故,从矿压观测方面看支柱的载荷平均为21.5mP,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工作阻力的,从顶板下沉量来看,最大平均值在30~50mm,所以从本工作面看,合理减少支护密度,四一四排柱管理是成功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几年来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分别在我矿西部采区2#、3#层中的6个工作面推广应用,支护密度也根据采场情况不同程度的合理减少,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做到了安全生产。
4结论
(1)四一四排柱管理适用于没有冲击地压的Ⅱ、Ⅲ类直接顶板。(2)它的支护密度为1.13根/平方米比四一五排柱管理的1.75根/平方米降低0.62根/平方米,安全系数由原来3.2倍降低为2.1倍。(3)节省单体柱。减轻劳动强度.扩大作业空间,减少一道工序。(4)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单产。(5)合理减少支护密度虽然能带来较好的效益,但不能随意减,首先必须是在合理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顶板变化规律和理论依据,计算出最佳的支护密度。(6)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普采面的合理减少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已势在必行,将不断研究探讨它的规律性、合理性应用于煤炭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