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201600)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期间7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间断气道湿化法,干预组病人则实施持续气道湿化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40%),干预组病人不舒适发生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54.3%),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的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轻病人湿化时的不适感,降低湿化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持续气道湿化法;气管切开;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154-02
前言
气管切开是用来解除病人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通畅的重要方式,不但有利于及时吸痰,同时也能降低呼吸道死腔,促进有效的通气,对病人的通气功能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气管切开术后,容易导致外界空气通过气管套管直接进入病人的呼吸道,造成病人的上呼吸道无法对所吸入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加湿、清洁与过滤,而干燥空气的吸入又极易对气管黏膜上皮造成损害,加重上皮细胞的炎症,使气管内分泌物增加,进而堵塞呼吸道[1]。为此,对行气管切开术病人如何选择正确的气道湿化方式及护理干预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主要为了分析对气管切开术病人实施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行气管切开术的7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男女比较分别为47:23;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50.6±2.8)岁;其中脑梗死、重度颅脑损伤、脑出血、其他各21例、18例、19例、12例。将7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病人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采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且排除入院前肺部感染、精神障碍者。两组病人的基础资料不存在大的差异(P>0.05),实验可进行。
1.2方法
对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气管内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而对干预组病人则实施输液式持续气道湿化法,其湿化液配制主要为0.45%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是临床最通用的湿化液配制,不但可以保证呼吸道湿润,增加水份,同时还能对痰液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有效的避免痰液淤积而引发的肺部感染。湿化液配制后将其连接静脉输液器,对气切处使用面罩吸氧者,将输液器的针头去掉,用头皮针软管通过吸气面罩上面的小盖插入至气管套管内3厘米左右并在面罩上进行固定,对于气切处直接吸氧者,同样接将输液器的针头去掉,用头皮针软管向气管套管内的3厘米左右插入并进行固定来进行持续湿化。此外,在对病人进行气道湿化时需同时结合如下护理措施:
1.2.1湿化液滴速的控制护理人员需紧密观察湿化液的滴速,严格控制好湿化液滴速。滴速过慢,将会导致病人痰液较为黏稠,且肺部将出现干啰音,滴速过快,又会导致病人呛咳,且咳嗽时会伴随着大量的稀液体咳出。一般将滴速控制在每分3至5滴左右,大概一天可以用250~300ml的湿化液。
1.2.2排痰护理大多病人在进行气道湿化后,会使痰液稀薄,容易咳出,若同时进行协助排痰则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协助病人翻身叩背,若是痰液难以咳出,则可以进行负压吸痰,如果需要连续给予2次吸痰者,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秒以内,并在2次吸痰间隙休息片刻,不能长时间进行吸痰,以免导致病人缺氧。此外,在对病人进行吸痰护理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2.3无菌操作及环境清洁由于气管切开后,病人的上呼吸道变短,极易造成肺部污染,持续湿化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为此应注意每日更换湿化液及输液器,对气管切开处应每日更换一次药物,如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护理人员操作时应保持手卫生,勤洗手。同时保持地面及床栏等环境清洁,并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
1.3观察指标
气道湿化后,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适度进行对比。其中是否舒适可以根据病人的自我感觉为主,并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总分10分,结果分为:无(0~3分)、轻度(4~5分)、中度(6~8分)、重度(9~10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舒适发生率采用n及%表示,给予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干预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40%),干预组病人不舒适率(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54.3%),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意义(P<0.05),分别如表1、表2所示。
3.讨论
对病人采取气管切开术后,原本人体呼吸道所具备的生理湿化功能将会失去,且呼吸道内的大量水分将不断向切口处丢失。马建华研究说明[3],正常人的呼吸道每日将会流失水分200ml左右,而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流失的水分是正常人的4倍。本次实验,对干预组病人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同时结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湿化液滴速的控制、排痰的护理、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与保持环境清洁),有效的缓解了病人在湿化时的不适感,降低湿化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持续性气道湿化具有以下优势:①可随时根据病人痰液的黏稠度来控制湿化液的滴速,且湿化液可以持续性的不间断滴入,有利于减轻对气道黏膜的刺激,并有效保证气道黏膜的湿润度,缓解湿化时的不舒适;②不但能弥补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持续丢失水分的湿化生理需要,还能对痰液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确保病人呼吸通畅,减少痰痂发生率;③保证黏膜纤毛的正常运动,对于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具有一定的避免作用;④湿化液持续缓慢的滴入,可以避免病人因滴速过快而导致呛咳或刺激性咳嗽;⑤由于临床上会发生气管插管因痰液堵塞而导致频繁跟换套管的情况发生,而持续湿化的方式可以及时将痰液稀释,降低了痰痂堵塞气切套管的情况发生,保证病人安全,也避免了肺部感染的发生。而传统的定时定量间断湿化,虽然对呼吸道的水分流失及干燥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其湿化时滴速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滴速过快,药量过大,而引起病人呛咳及刺激性咳嗽,同时有研究表明一过性的大量气道湿化,易导致患者缺氧情况发生;且黏稠的痰液极易形成痰痂,同时需进行多次吸痰,致使黏膜反复受刺激,细菌不断侵入,肺部感染风险加大。
总而言之,持续气道湿化相对于传统的定时定量气道湿化来说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其操作更为简单、方便,不但能有效的减轻病人湿化后所引起的不舒适感,更能降低湿化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疾病的康复,整体来说,湿化效能更为稳定、可靠,值得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春萍.持续气道湿化及低负压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09):24-25.
[2]李玲玉.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吸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05):63-65.
[3]马建华.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6(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