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中医针灸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律失常的中医针灸治疗

姜建玲

姜建玲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经针灸治疗显效1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效果明显。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42-02

心律失常按中医辨证分型,心律失常可分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郁痰火或心脉瘀阻等五型。极度过速或乍数乍迟的心律失常主要系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极度过缓或弱而欲止者主要系心阳衰竭或心脉瘀滞而成[1]。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1岁,平均年龄54岁。分级:I级17例,II级11例,III级1例,IV级1例,均行针灸治疗。

1.2方法

1.2.1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疲乏无力,面色无华,纳呆腹胀,或面足轻度浮肿,女子可伴月经失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取穴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伴腹胀便溏加天枢,失眠加神门。以上各穴均用补法,背部腧穴亦可配合隔姜灸。其中,天枢施平补平泻法。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以健睥运、益心气、补心血而养心神,旨在治其本,内关宽胸理气,宁心调神以治其标。天枢乃大肠募穴,针之能调理胃肠气机,以助脾胃之运化;神门为心经腧穴,可镇静安神,对虚烦不眠者效佳。

1.2.2肝肾阴虚,虚火扰心心悸频作,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目花,健忘,烦热盗汗,咽干口燥,或遗精早泄,腰腿酸软,女子月经失调。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取穴心俞,肾俞,肝俞,内关,太溪,三阴交,头晕耳鸣目花加风池;遗精早泄加关元;烦躁甚者加太冲。肾俞、肝俞、太溪、关元宜用补法,心俞、内关、太冲施泻法.三阴交、风池施平补平泻法。肝肾阴虚,心火偏亢,水火不济而致心神不宁。故补肝俞、肾俞以养阴滋水,泻心俞、内关以清泄心火,使水火相济,心神得宁。太溪、三阴交均有补肾滋阴之功,以加强补虚之力。加风池旨在潜降虚火,以聪耳明目;关元益气培元,涩精固本,以治遗精早泄;太冲平肝潜阳,以除烦治其标。

1.2.3脾肾阳虚,水饮凌心心悸倦怠,少气懒言,腹胀纳呆,腰酸阴冷,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或结代。温肾补脾,利水宁心。取穴脾俞,肾俞,内关百会,阴陵泉。腹胀便溏加中脘、足三里;阴冷腰酸加命门、关元。诸穴中除阴陵泉外,均用补法,并可加灸。阴陵泉施平补平泻法。脾肾阳虚,水饮内盛,冲逆于心是本证病机关键。故温补脾俞、肾俞以温通脾肾之阳,行水化饮;补内关、百会以益元强心定惊;针阴陵泉以醒脾利湿,降逆化饮。诸穴共用可标本兼顾。针中脘、足三里以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命门、关元以培固下元,温补真阳。

1.2.4肝气郁结,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烦躁不宁,胸闷胁胀,头晕失眠,时作叹息,或喉中似有物梗阻,吞吐不去,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疏肝理气,清热化痰。取穴心俞,肝俞,内关,丰隆,太冲。诸穴皆用泻法。肝郁气结,生痰化火,扰乱心神为其病本。故泻肝心之俞以清心肝之火而安神;内关宽胸理气,以解胸中之烦闷;丰隆乃胃经络穴,可化痰行气。太冲清肝泻火,以降痰火上扰之势[2]。

1.2.5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爪甲唇舌紫暗。舌有瘀点,脉沉迟涩或结代。活血化瘀,通脉养血。取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郄门,血海。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心俞、厥阴俞可加刺络拔罐法。心俞和厥阴俞为心、心包之脏气输注之所,可补益心气以行血脉,又可活血化瘀以通阻滞。内关.、郄门乃心包经穴,针之可宽胸理气,通络止痛,气行则血行,络通则痛止。血海为脾经腧穴,可调理周身血脉,诸穴共用,令瘀祛血行,心脉得以濡养,则心悸诸症可消。

1.2.6其它耳针取穴:心、神门、胸、肺、脑、肾、肝、胆。操作:毫针刺法,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8~12次为1疗程。电针取穴:主穴:内关、三阴交、心俞、膻中。配穴:间使、郄门、厥阴俞、肾俞、足三里、地机。操作:每次选主、配穴1~2对,交替使用。选用疏密波,中等量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30分钟,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3]。皮肤针取穴:后项、骶部、气管两侧、颌下部、内关、三阴交、膻中、人迎。操作:中度刺激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发作时可一日治疗2次,平时每日1次。穴位注射疗法取穴:心俞、内关。操作:用安定注射液2毫克加入5%葡萄糖4毫升,分注于内关、心俞,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拔罐疗法取穴:心俞、厥阴俞、脾俞。操作:每次选1~2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2.结果

本组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经针灸治疗显效1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

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本节仅介绍四种常见类型。其诊断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心电记录等作出,其中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最主要依据。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胸痹、眩晕等病范畴,病性有虚证、实证和本虚标实证之分,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因患者体质禀赋有异,发病原因、证候演变不同,故临床症状表现复杂。但分析证候时只要紧扣病机,仍可以找出其规律性的特征。

四诊中,以切脉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最为重要。中医证候学中的脉象与心律失常类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数、迟、结、代、涩、促等典型脉象,可资临床判定病情和预后[4]。促脉:脉来急促,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常见于心率快而不齐如心房颤动、频发期前收缩;结脉: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常见于心率慢而有间歇,如各种期前收缩、窦房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代脉:为脉来中止,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常见于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等联律,窦性静止;迟脉常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数脉多见于快速性心律失常。促、结、代脉多为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心律失常所致。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效果明显。临床上,除按上述分型辨证施针治疗外,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取用内关、膻中、四神聪、三阴交、太溪等降心率效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取用内关、人中、素髎、百会、气海、关元等。对于病情危重者,应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救治措施。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针灸治疗心律失常有确切的疗效。辨病辨证施针者疗效较好。取耳穴、心穴、冠状动脉穴、毛细血管穴、前列腺穴治疗小儿房性、结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取心穴、小肠穴、颈动脉窦穴、迷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侧耳穴,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常延平.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纂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03):26-28.

[2]范秀兰.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4.22(6):49-49.

[3]姚凤祯,万冬梅.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6):16-17.

[4]王世成,樊瑞红.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