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手术后带T管病人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胆道手术后带T管病人的护理体会

王艳丽

王艳丽(郸城县人民医院河南郸城477150)

【摘要】通过对180例胆道疾病手术后60例带T型管病人的护理观察,认为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加强术后的T管固定、保持引流通畅、T管周围皮肤护理及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加强术后营养支持和带管病人的出院指导是病人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胆道疾病;T型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45-02

胆道疾病手术后病人带T管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肠吻合术、胆道肿瘤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等常规放置,除具有支撑胆道、引流和减压作用外,还可根据T管引流胆汁的色、颜色、量了解胆道是否有感染、出血、胆汁外漏等,并能发现胆道残留结石和经T管窦道取结石。因此,护理工作中对T管的管理要求较高,要严防术后T管滑脱、堵塞、拔T管致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1],护理好T管也是病人顺利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经治带T管患者180例,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患者中男72例、女108例,年龄18~82岁,平均51岁。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放T管15例,Whipple术放T管6例,胆道肿瘤行姑息T管引流7例,胆肠吻合术放T管13例,胆管损伤后胆总管T管支撑引流3例,胆道成形、胆肠吻合术T管支撑16例。

1.2主要并发症及结果:本组病人发生T管被患者不慎拔出1例,为术后8d;发生胆道堵塞并感染2例,胆道感染7例,其中合并出血3例、胆汁外漏4例,残留结石7例,除1例胆道感染合并胆漏和1例胆道出血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采用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加之经T管冲洗、取石等治疗均顺利拔除T管,康复出院。

2护理措施

2.1妥善固定,防止滑脱:这是避免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一个重要环节。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接无菌引流袋的T型管用曲别针固定床旁,胶布再次固定T管,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患者下床活动,应用别针将引流管与衣服固定,以防不慎脱落。

2.2引流管保持通畅、无菌:每天更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如有胆汁引流不畅,疑有阻塞时,应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勿加压冲洗,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流性感染。

2.3观察与记录:观察记录胆汁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大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700ml,以后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至200ml左右,对胆汁少或多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本组有六例术后1~10d出现T型管无胆汁或胆汁少、胆汁过于粘稠,有絮状物或混浊,患者伴发热,在支持抗炎同时,予替硝唑或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后胆汁转清;1例术后5~8d出现胆汁增多,约2500~3000ml,胆汁为淡黄清亮色,患者感乏力。针对病情,给予加强营养等治疗。术后第9d胆汁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并顺利康复。

2.4观察患者全身情况:胆道疾病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很重要,早期以胃肠外营养为主,补充足够的热量、氨基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尽快恢复肠内营养,防止肠粘连。胃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2.5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如发现患者胆汁渗漏皮肤,应及时更换纱布,量多有腐蚀皮肤者,局部涂敷氧化锌软膏保护,防止胆汁刺激和损伤皮肤。

2.6带T型管患者的出院护理:本组病例均于术后20d~9个月拔除T型引流管,多数在4周左右拔除,故大多数患者术后要带管出院,甚至有的病人需要带管2~9个月。要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护理T型管,定期到医院复查。

2.7拔T管和拔管后的护理:拔管指征为:T管引流出的胆汁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褐色,无腹痛、无发热、黄疸消退,饮食、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试行夹闭T管无不适,在X线下经T管逆行造影无残留结石、胆管狭窄等,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时应重视基本操作,防止拔管后胆汁外漏,我科拔除T型管发生不同程度的胆漏11例[2]。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痊愈。

总之,规范化的T管在胆道术后病人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石景森,王炳煌.胆道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6-367.

[2]丁宪群,牛刚,郝文黔.拔T管致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1):102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