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兰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江苏淮安223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731-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威胁很大。现在临床上多采用改良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手术创伤往往破坏了患侧上肢正常的血液及淋巴循环。使不少患者在术后出现肩部僵硬,肢体水肿,上肢功能障碍[1]。患侧上肢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术后康复护理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进行患侧上肢早期康复护理及系统的康复训练,使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09年到2014年收治1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肢体康复护理过程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乳腺癌患者,女性,平均年龄56岁,门诊确诊且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营养状况良好。
1.2方法
15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给予患侧上肢早期康复护理及系统的康复训练
1.3结果
15例患者出院后半年随访,患侧上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肌肉萎缩、肢体明显肿胀等现象。
2康复护理措施
2.1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护理
(1)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影响肢体血运。(2)术后6h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处,另一手大小鱼际紧贴患肢皮肤,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作环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4)禁止在患肢输液,禁止搀扶患肢,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
2.2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做伸指握拳动作,以活动手指关节,逐渐进行手腕及前臂的活动;术后4~6天,做屈肘运动,但要保持患侧上肢不外展,以减少胸部皮肤的张力;术后7~9天练习患侧手逐渐摸同测耳廓,进一步摸对侧肩;术后10~14天,患侧上肢慢慢内收、内旋、向前抬高、伸展,逐步上举等活动,运动范围及量逐渐增大;术后2周左右,进行肩关节运动。拆线前(1)肩的上下运动:活动时为保护患侧上肢,可用健侧手扶助。(2)压球运动。两手在胸前压皮球,运动时患侧肩部稍抬高。(3)梳头运动:用患侧手持梳子梳头。拆线后逐步将患侧手放于枕部,开始由护士协助或用健手辅助,逐渐将患侧手越高头顶,触摸到对侧的耳朵,可进行(1)吊环运动:将患肢抬高上举,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向前、向后的旋转运动。(2)外展运动:双手平举,然后外展,再双手叠加于脑后,两肘在前面开合,然后外展,注意保持两肘高度一致,以免术后关节挛缩影像肩关节外展。(3)摆臂运动:双手左右大幅度摆动。(4)压壁运动:双手压墙壁,支撑身体,屈伸肘部。(5)爬墙运动:面对墙壁,分足而立,使手掌帖于墙壁,开始指尖平肩高度,然后利用手指的屈伸活动,使上肢向上移。以上运动为避免患侧和健侧的差别,应共同用力。术后半年内是患者功能锻炼最重要的时期[2],所以出院后要继续锻炼,并逐渐增加负重锻炼。
2.3康复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1)术后3d内患侧上肢采取屈臂内收姿势制动,禁止外展。术后6h后即开始手指及腕部运动。在术后4~6d开始肘关节运动,肩关节的活动在术后2周左右进行。(2)每天按照锻炼计划坚持完成,要把握好度,锻炼活动量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时间过长,避免患侧上肢过度劳累和下垂过久,以免引起肢体肿胀。若出现肢体肿胀,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肿胀严重时,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肩部活动强度以不产生明显疼痛为限。康复训练以病人自主功能锻炼为主。
3小结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仅切除了患侧乳腺,还切除了部分与上肢活动有关的组织、腋窝脂肪及淋巴组织,造成某种程度的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同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及心理压力等因素,活动少,易致关节孪缩、肌力减弱,并出现运动受限,尤其是患侧肢体肩关节功能[3]。如果术后得不到很好的康复训练,将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尽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促进上肢血液循环,促进再生能力强的淋巴管形成测支,促进淋巴液回流,减轻患肢水肿[4]。因此,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康复护理占有重要地位。早期系统有效的康复护理及术后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使功能障碍减小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永慧,茅传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于研究,2009,6(5):91-93.
[2]古利丽,欧春红.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13-214.
[3]冯伟,何铁春,程青,等.康复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像[J].中国康复,2005,20(3):171.
[4]张娜.乳腔镜下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8):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