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需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促进工作目标的完成。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1.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概述
1.1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概念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措施对资产使用及存量情况进行管理、分析、盘点和清查及对不适用的资产进行处理,确保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并能够对资产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从资产的取得、使用及增减变动对资产进行控制,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性的过程。
1.2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地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避免资产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二、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是资产管理的前提保障,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工作开展。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能够增强资金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保障各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科学性。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信息交流与沟通不足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信息交流与沟通不足及监督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及沟通,从而出现预算管理、价值管理、实物管理相分离。其一,预算编制部门不与业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单凭经验编制预算,必将导致各类资产不能进行有效配置,造成资产的浪费。其二,实物管理部门不能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将会导致资产已经发生损毁或报废,而资产账面价值未能及时进行账务调整,出现账实不符现象。其三,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主要是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意识不强,岗位设置不合理,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无法实现相互制衡,致使内部监督机制不能达到既定效果。
2.2资产处置不合规及监督检查不到位。
资产处置不合规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不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履行资产的处置程序、不按规定权限审批,如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不按照明确的审批权限处理:(1)中央级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账面价值)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简称规定限额)以上(含800万元)的国有资产,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2)中央级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的国有资产,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批复文件(一式三联)报财政部备案,导致各类资产的无故报废。监督检查不到位主要是事业单位未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监督检查的办法、范围和频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达不到一年不能少于一次的要求。
2.3公益类事业单位特殊问题分析
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质量直接关系着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资产管理目标不明确、资产日常管理制度不适用及资产使用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等现象,造成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浪费现象频发。资产管理目标不明确,是由于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更为注重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缺乏对内部资产管理控制的考评,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太重视,严重影响了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资产管理制度不适用,原因是由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符合实际工作的管理制度,影响各项业务按照既定目标开展。资产使用浪费现象频发,主要是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资产专用性较强,而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需要,造成资产的使用效率偏低。资产清查盘点不符合规定,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定期的资产清查,对盘盈、盘亏的资产不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上报处理,从而导致账目不明,历史遗留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2.4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得以有效控制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具体体现为: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结合单位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体系及制度,资产管理控制工作不能得以有效地开展。二、部分事业单位不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进行合理设置,未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资产管理人员不能清晰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对单位资产控制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2.5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资产控制的重要一环,其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存在资产专业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高度工作责任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控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不能进行正确分析处理,进而阻碍事业单位资产控制工作科学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与实现路径
3.1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模式设计
为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应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分析研究。首先,对行政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时应根据其资产管理模式具体特点,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完善内部监督的前提下完善内部控制,通过推进制度化、抓好资产管理关键环节的方式,弥补行政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层面上的不足,使行政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外部监督得到全面完善。其次,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应根据其具体特点,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外部监督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完善内部控制及资产管理流程化,进而形成一个集成的、实时的、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
3.2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全面推进信息化、加强制度的适用性、资产管理流程化、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及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五个基本方面。第一,全面推进信息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能有效促进单位内部信息的沟通,还能将资产的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及预算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避免资产流转信息不及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实现资产管理科学性。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的适用性能够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必要的前提基础,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资产管理流程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流程化能够对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日常化管理,有效避免资产舞弊现象的发生。第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体系的完善能够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考评力度,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五,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能够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避免因风险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类风险。
3.3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
为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效率,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及制度的重视程度,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及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控制工作的流程及各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相互制衡,保证企业资产控制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3.3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事业单位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及职业素质。资产管理部门应不少于每年一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培训,使其与时俱进掌握各自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让资产管理人员能够熟知其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建立动态考核制度,将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与薪酬进行关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
阐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意义,支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存在问题进并分析产生此类问题的具体原因,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2]王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8(20):159+161.
[3]杜曼.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西部财会,2018(07):36-39.
[4]李兴.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分析[J].时代金融,2015年第12期下旬刊.
[5]孟悦.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路径[D].东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