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茜1唐文波2(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53-02
摘要:乎字经常出现在古文中,也出现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中。一个小小的乎字,考究它的意义才发现,可谓是博大精深。本文旨在阐述乎的各种用法,并对乎作为词缀的演化过程做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本义;用法;词缀的演化
一、“乎”的用法综述
乎,《说文》:语所稽也,从亏,八象气越亏也。
(一)“乎”用作介词时,用法相当于“于”。
(1)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屈原《九章•涉问》)
(2)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学到死那天然后停止)(荀子《劝学》)
(二)“乎”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乎”的疑问用法,是在秦汉以后。秦汉以前,是采用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所以几乎不用“乎”字来表示疑问。到了秦汉以后,“乎”的这种用法疑问用法才逐渐多起来。
(3)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
(4)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乎”表反问时,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宁”字,“岂”字相呼应。
(5)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子张》)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乎”用在句末表感叹。
(7)荡荡乎乎,民无能明焉。(《孟子•滕文公上》)
(8)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传》)
(四)“乎”在古文中做形容词和副词词尾。“乎”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可以对译,顾在理解时可以不翻译。然而,这种用法与今天“乎”成为副词词缀和形容词词缀有直接关系。
(9)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0)浩浩乎平沙无垠。(李华《吊古战场文》)
(11)确乎其不可拔!(《易•乾•文言》)
(12)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13)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
(14)惜乎!子不遇时!如今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广列传》)
(15)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汉书•地理志》)
(五)乎在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副词、动词词尾。如: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
(16)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
(17)我心里热乎乎的。
(18)他胖乎乎的。
又如: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副词或动词。
(19)他对这点儿事不在乎。
(20)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六)“乎”通“呼”,呼唤。
(21)王乎史苻生册令“颂”。(《两周金文辞图录大系颂鼎》)
二、“乎”成为词缀的演变过程
上面讲了“乎”的各种用法与举例,我们会发现今天乎的用法与古代有些不同,但又有着很多的联系。“乎”的介词用法产生了几乎、在乎。“乎”的副词、形容词词尾用法产生了胖乎乎、傻乎乎。它们的演变和产生是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而变化的。古汉语中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却大多是多音节词,又随着人们用词的习惯,所以原本两个词就变为一个词。
(一)我们先来分析与“乎”有关词语的结构。
我们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构词法来看。现代汉语中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如:地、走、葡萄。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必须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如:民、语、习。不成词语素又分为不定位不成词语素和定位不成词语素两种。定位不成词的语素叫词缀。
胖乎乎,傻乎乎是从“乎”在古汉语中的副词、形容词词尾演化而来就不多说了。下面专门说一说几乎、在乎的“乎”的演化过程。
(二)几乎、在乎的“乎”的演化过程。
几乎、在乎的“乎”做动词词缀是由古汉语“乎”的介词用法演变而来。《马氏文通》说:“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意者。”如“乎”、“于”、“从”等。“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乎”的词缀化过程也相当于“于”。“于”的词缀化过程,是由“V+于+名词性成分”这一结构演化而来。[1]“乎”做介词可连接时间、地点和人。“乎”字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做补语。
1.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兴道二迤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
3.游於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这里的“乎”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短语,充当补语。而我们再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乎”。
1.他对这点儿事不在乎。
2.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现代汉语中的“乎”已经与前面的字凝结成词。在乎、几乎是一个双音节词,“乎”字在这里是一个构词成分,是词缀,没有实在意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是根本。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这是一个大背景,没有这个大背景,以下说的认知语言学伦理和重新分析等都不对“乎”成为词缀构成根本的影响。
“乎”原本是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短语,分别充当了单音动词的补语。从句法关系看,属于一种跨层结构。所谓跨层结构,是指由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而分属不同句法层次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成分组成的结构(吴竞存、梁伯枢,1992)“V+乎”这种跨层结构,从语音角度看,单音动词V和介词乎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由于音步是语音上结合最为紧密的自由单位,处在同一音步中的两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就容易被拉近。因此这种跨层结构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背景下,语言的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处理,而不对其结构作具体的分析。
2.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的运用不完全有语法规则制约,而是由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决定的。
3、重新分析是导致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机制。Hooper和Traugott(1993)认为,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可能经过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丧失其间的词汇边界,结合成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这个过程叫“复合化”。通过重新分析,“乎”前附名词性成分的介引功能,转化为后附于动词的补足功能,成为动词的补充成分。随着“V+乎”使用频率的增加,二者的边界也就逐渐消失,就形成了现在“乎”成为了一些双音节词的构词成分。
4、除了以上说的几个原因外,还有共现频率、句法环境和语意相关性等因素。但汉语双音化趋势是最根本的,它对汉语的构词法、形态和句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乎”做词缀是在一些已经凝结成双音节词的词语中,并不是在每一句现代汉语句子中都与它前一个词构成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用“乎”的介词功能,只是这种用法已经很少了。
“乎”的用法较多,在不同用法下的意义更是繁多。除了在古代汉语中做语气词、词尾和介词外,还在现代汉语中做词缀。“乎”做词缀是从古代汉语用法演化而来,胖乎乎、傻乎乎的“乎”是从古汉语词尾用法演化而来,几乎、在乎是从介词功能演化而来。本文重点分析了“乎”有介词演化成词缀的过程。分析“乎”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乎”在文中的意思,分析“乎”的演化过程使我们对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变化(双音节趋势)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乎”字无论在古文还是在白话文中都经常见到,虽然是个虚词,但它的历史悠久,且演化过程值得人们考究。
注释:①王兴才先生《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中》中具体阐释了“于”介词的后缀化历史。他指出“于”成为动词词缀是由“V+于+NP”结构演化而来。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叶柏来.说文解字[M].华南理工大学.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兴才.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吕叔湘.吕叔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