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元
(南京市儿童医院210008)
【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路径及价值。方法:针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0例天性心脏病患儿于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化呼吸道管理,统计并对比术前24h、术后48h内患儿SpO2、SaO2、PaO2值,术后1h内FiO2值。结果:术前24h、术后48hPaO2、SaO2、SpO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h内FiO2值也控制于正常范围。结论: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围手术期开展科学而系统的呼吸道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295-02
据统计,婴幼儿先心病的患病率在7‰左右,绝大多数先心病婴幼儿在确诊后宜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含姑息术及根治术),少数患儿接受介入治疗,目前仅有极少部分患儿经保守观察后最终自愈。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先心病的手术实现了以患儿病情为考虑,突破了患儿年龄的限制,不失为先心外科领域的一大突破。临床实践发现,先心病患儿抵抗力低下,术后呼吸系统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故笔者认为,针对先心病婴幼儿围手术期开展呼吸道护理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本院护理实际,就如何在围手术期开展呼吸道护理做了如下总结,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照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中随机抽选40例拥有完整治疗资料的患儿作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2±1.80)岁;疾病类型:心室间隔缺损10例,房缺7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单纯性肺动脉口狭窄5例,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例;患儿活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感、心悸等表现,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可基本明确诊断。
1.2呼吸道护理方法
1.2.1手术前护理
患儿入院后及检查是否伴有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感染者需采取对症治疗并折期手术,待感染得以彻底控制后1周再行手术治疗。术前1周协助患儿进行深呼吸及自主咳嗽训练,
如据患儿病情使其由各式卧位逐步转为直立位,通过变换体位及重力的辅助作用来促使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护士在患儿翻身时帮其叩背以促进排痰,拍背时取侧卧位,按照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叩背后每隔2h行雾化吸痰一次,以防止肺内容物淤积,促进排痰并改善肺部循环,从而防止肺部感染;年龄稍长的患儿可进行自主呼吸训练,患儿在仰卧位下,经鼻缓慢吸气,保证腹部呈最大限度膨起,缩唇缓慢呼出气体,并使腹部尽最大可能内缩,每日可进行3-4次;术前每日给予低流量吸氧,3次/d,1h/次,该护理对于合并肺高压及发绀患儿尤其重要;对于已合并呼吸道感染且痰多者,每日应保证2次的雾化治疗,有利于降低肺部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
1.2.2手术后护理
呼吸机护理:患儿送往监护室后,要保证患儿处于镇静状态,可防止气管插管的脱落及患儿情绪举动激烈所增加的耗氧量。鉴于婴幼儿气管较成人短,气管内导管固定位置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置入气管导管后应妥善固定患儿上肢,并使用固定套,根据床旁X线提示及导管显露部分长度来判定气管插管位置是否得当。定时听诊双肺音,观察两侧胸部呼吸动度是否对称,以免气管导管置入过深而犯及另侧支气管,造成通气不良。留置胃管后需注意胃肠减压,以防止腹胀压迫胸腔而造成的肺张受限,以及痰液刺激引发的吸入性肺炎。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度,适宜的湿度更利于吸痰,否则将导致粘液粘稠而堵塞呼吸道。湿化器内的水温一般应控制于28-35℃,同时,吸痰切忌过于频繁,否则易导致婴幼儿稚嫩的气管黏膜受损,平时应完善肺部听诊,若SaO2下降明显,且呼吸机辅助通气时气道高压报警,则应及时予以吸痰。正确吸痰操作方法如下;每次吸痰前吸入纯2min,插入吸痰管时应注意超出气管导管顶部,吸痰时应注意转动吸痰管,并同时退管,以利于彻底吸痰,吸痰时间应控制于10s内,动作轻柔、快速,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若患儿意识清晰,咳嗽反射性好,可有效自主呼吸,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正常,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则可逐渐降低辅助通气次数,直至成功脱机。其后改为气管插管内高流量吸氧,若此状态下血样分析仍无异常,给予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实行充分吸痰后可拔出气管插管,改为经鼻吸氧或面罩吸氧[2]。
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宜取半卧位,引导患儿进行深呼吸及自主咳嗽,若患儿接受呼吸机通气时间>24h,则应警惕喉头水肿,给予普米克令舒+博尼康尼+爱全乐q6h气泵吸入,并据改善情况适当增减次数,定时进行雾化治疗,每隔4h进行一次[2],雾化后立即采取坐为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并鼓励患儿进行自主咳嗽。患儿依从性差者可可经鼻吸痰,在患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除了定时辅助患儿翻身、叩背,还应指导患儿早日下床活动,以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3观测指标
监测并对比术前1d和术后48h的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如PaO2、SaO2、SpO2,术后1h内FiO2值[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以t进行检验检验。
2.结果
患儿术前1d、术后48h内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明显差别(P>0.05),详见下表,术后1h内FiO2值位于(41±5.0)%,控制于正常范围。
40例患儿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对比表
nPaO2(mmHg)SaO2(%)SpO2(%)
术前24h129.37±34.2691.42±2.3192.22±3.02
术后48h内122.05±26.7591.89±2.0691.92±2.35
t1.43680.70290.9657
P>0.05>0.05>0.05
3.讨论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而言,其周身器官均未发展成熟,系统的代偿作用较成人低下,机械通气易对婴幼儿稚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伤,因而先心病婴幼儿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其中呼吸系统的感染为先心病患儿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故完善呼吸道护理为先心病婴幼儿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3]。术前呼吸道管理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术后呼吸道管理则为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故在围手术期针对先心病患儿开展呼吸道系统化管理,记住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以改善呼吸障碍,预防肺不张等现象的发生,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探究结果提示,针对先心病婴幼儿开展呼吸道系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呼吸道功能及肺部功能,术后生命体征的检测,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对于避免呼吸道异物刺激、滞留、堵塞呼吸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极有必要,直立位训练、自主呼吸与咳嗽训练可显著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促进排痰及痰液引流,防止肺部感染,术后根据患儿呼吸改善情况,为患儿挑选合适呼吸机流量与压力进行辅助通气,保证患儿良好的通气,避免因呼吸机使用不当引发的感染,严格评估撤机指征,选择合适的撤机时机,争取尽早拔管,降低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婵娟,田甫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的优化呼吸道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2):58-60.
[2]魏文琼.呼吸理疗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2(02):102-103.
[3]李静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9,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