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及孕期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及孕期管理

郭瑛赖晓红王赛清

郭瑛赖晓红王赛清(福建省妇幼保健院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查阅病历,选择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被确诊的足月、无其他并发症的GDM孕妇33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足月正常孕妇3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单因素分析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地域、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与许多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控制早治疗,做好孕期管理,提高孕产妇及胎儿安全。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危险因素孕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97-0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它不仅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及产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且易致巨大胎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对母婴影响严重。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人种中GDM发病率为1%-14%[1]。而中国G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引起重视。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开展GDM预防与控制以及孕期管理有指导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总数为6167例,其中750例确诊为GDM,选择期间被确诊的足月、无其他并发症的GDM孕妇33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足月正常孕妇330例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对病案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的表格记数比较应用t检验录孕妇的一般情况,包括身高、年龄、分娩前体重、地域、经产妇或初产妇,孕次、产次、孕周、文化程度等。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值,即BMI=体重(kg)/身高2(m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单因素分析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我院采用2010年国际妊娠糖尿病研究协会(IADPSG)GDM诊断标准,即国际妊娠糖尿病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为:妊娠24周后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血糖<4.4mmol/L正常,空腹血糖>5.1mmol/L者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在4.4~5.1mmol/L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测定,OGTT测定中:空腹血糖5.1mmol/L,1h血糖为10.0mmol/L,2h血糖为8.5mmol/L。其中任意一点值异常即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2]。

2结果

2.1妊娠期糖尿病组怀孕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前的BMI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孕周无明显相关性。见表1。

表1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孕周、体重指数比较(x-±s)

2.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多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调查涉及到各个因素以逐步回归法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p=0.000)、文化程度(p=0.001)、地域(p=0.023)、分娩前体重指数(p=0.000)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

3.1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近些年由于我国居民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GDM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给孕产妇和胎儿、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GDM的发病率种族间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样本量和实验方法的不同以及诊断标准的不同,发病率约1%~14%,美国为4%~7%,我国为1%~5%[3]。本次研究发现我院GDM发病率为12.16%,较之前我国GDM发病率有所提高。

3.2孕妇年龄与GDM的关系本资料显示,GDM的发生与孕妇年龄有关,高龄孕妇好发GDM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这可能因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糖耐量有所降低,另外,孕妇年龄大了,易发生肥胖,这也可能导致高龄孕妇发生GDM的另一因素。既往已有研究表明孕妇年龄的增加是GDM的高危因素。妊娠本身有促进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孕妇年龄≥30岁后GDM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35岁以上的孕妇糖筛查异常率是25岁以下的2-4倍,GDM发病率是5.5倍[4]。本文t检验分析发现,GDM组和正常组相比平均年龄高(P<0.05),也进一步证明了孕妇年龄的增加是GDM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高龄孕妇,特别30岁以上的孕妇,要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及定期血糖监测,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对母婴的危害

3.3孕妇体重与GDM的关系本资料显示,GDM的发生与孕妇体重有关,当体重指数超过25时,GDM的发病风险增加。近年来中国妊娠期妇女大多为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一旦怀孕,倍受全家的关注,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营养过剩,加之运动量减少,肥胖比例增加。有研究发现肥胖者有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性及葡萄糖不耐受性,脂肪对胰岛素不敏感,接受胰岛素作用的能力较弱,至使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受损,进而增加了发生糖尿病的危险[5]。肥胖不仅与DM的发病率相关,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者比正常体重的妊娠妇女更容易发生GDM[6]。所以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摄入,控制肥胖,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3.4孕妇的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与GDM的关系孕妇的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可能是GDM发病的另一个外在影响因素,本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的文化程度和居住城市的孕妇,患有GDM的危险性小。目前该结论的相关文献较少见,可能由于文化程度越高的孕妇,在怀孕期间能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摄入,会适当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等摄入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并且能进行适当的孕期运动,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其次,文化程度越底和居住农村的孕妇,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食物摄入量大,出生儿体重高,就说明胎儿发育良好,体格健康。构成其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不够重视产前检查。文化程度高和居住城市的孕妇会重视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同时能够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项妊娠期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因而相应就减少了GDM的发生。

4孕期管理

GDM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医护人员要引起重视,对所有孕妇孕24周应进行DM筛查,及早得以发现和控制。加强产前健康宣教,向孕妇介绍GDM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GDM对孕产妇、胎儿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提高对此病的重视,更主要的是让孕妇掌握孕期合理营养的摄入,控制理想的体重,才能保证良好妊娠结局。对GDM孕妇医护人员应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结果。让孕妇要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预防母婴并发症发生。饮食控制是GDM治疗的基础,理想的饮食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卡和营养,又不引起餐后血糖过高,同时又防止饥饿性酮症酸中毒。我们采用的标准是按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热卡:105~126KJ/(kg.d),随孕期增加适当增加热量。碳水化合物提供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为15%~20%,脂肪为25%~30%,蔬菜类每日500g,每餐搭配高纤维素食品,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摄入。理想的饮食控制标准为:餐前血糖在3.3~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4.4~6.7mmol/L。孕期定期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母婴能顺利地通过妊娠。指导孕妇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持续20~40分钟,每天至少1次,于餐后1小时进行。使孕妇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kg内较为理想。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要注意孕妇的个体差异,初用时剂量偏少为宜,随后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进行调整。加强胎儿健康状况监测,妊娠28周后,教会孕妇进行自我监护,孕妇自行胎动计数,孕32周后行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储备能力。孕期血糖控制正常者,孕39~40周住院待产。高龄孕妇、高体重、文化程度低和居住农村的孕妇是GDM的危险性因素,医护人员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重点监护,预防GDM的发生。应鼓励育龄妇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提倡过晚生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等,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计划生育,不但有助于降低GMD的发病率,还可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0.

[2]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DiabetesandPregnancyStudyGroupsConsensusPanel.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diabetesandpregnancystudygroupsrecommendationsonthe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hyperglycemiainpregnancy.DiabetesCare,2010,33:676-682.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0-7.

[4]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病学现况[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8):453-5.

[5]杨慧霞,徐先明,孙伟杰,等.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64.

[6]ChuSY.callaghanWM,KimSY,etalMatemalObestyandriskofgestationaldiabecesmellitus[J].DiabetesCare.2007.30(8):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