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剑河县民族中医院贵州剑河556400)【摘要】目的:对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肝炎引起的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100例本院患黄疸性肝炎的患者,选取时间区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将这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需给患者服用茵陈蒿汤。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和ALT(谷丙转氨酶)以及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和TBIL(总胆红素),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指标值更高(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肝炎引起的黄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关键词】茵陈蒿汤;黄疸;肝炎;加减治疗【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12-01前言肝炎引发的黄疸是指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人体表面皮肤、黏膜以及眼球巩膜等组织部位出现发黄症状的现象[1]。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尿黄如茶等,这些均属于中医判断黄疸性肝炎的范畴。中医典籍《金匮要略》提到:湿是引发黄疸的主要因素,湿热和湿邪均与黄疸密切相关。黄疸性肝炎患者多是因为外感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制而伤及脾胃、瘀血阻滞胆道造成胆汁外溢而引发的黄疸,因此要治疗此类型的黄疸,最有效的医治方法是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汉医名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有一名方恰好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即茵陈蒿汤。本次研究即对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肝炎引起的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选择在我院就诊的黄疸性肝炎患者100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6年3月~2017年2月。100例黄疸性肝炎患者的入选标准为:①年龄在18~54岁之间。②患者均经诊断确认为肝炎引起的湿热性黄疸。③黄疸性肝炎患者与其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签署志愿书,愿意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辩证诊断模糊的患者。②不能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③不明确加减治疗的模式,加减药物不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对肝炎引起的黄疸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22±1.94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4.87±2.51岁)。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其诊断标准均符合由肝炎引发的黄疸病症。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1.2.1对照组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即静脉注射还原性谷胱甘肽以及门冬氨酸钾镁。1.2.2观察组方法:除与对照组一样注射常规治疗的药剂外,还需服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茵陈蒿汤每日服用2次,用300ml水煎服,疗程24周。汤中药材主含茵陈30g,栀子15g,大黄后下,用量6g。对于病情不同的患者,还需添加相应药材,如肝脾出现肿大者加穿山甲5g;鳖甲30g;食量减少者加炒麦芽15g,鸡内金10g;腹胀者加枳壳10g,厚朴10g;有明显胁痛者加延胡索10g,香附10g。1.3观察指标检查统计两组患者体内的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和ALT(谷丙转氨酶)以及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和TBIL(总胆红素)的数值。1.4统计学处理调查所得数据的核算软件为:SPSS22.0版本,对其中2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数值使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达,同时将其运用t值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2组黄疸性肝炎患者的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含义。2结果观察组黄疸性肝炎患者体内的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DBIL(直接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值<0.05。如表1:表1对比2组黄胆性肝炎患者观察指标的数据观察指标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例数观察组32.1±17.5*28.8±20.1*22.9±17.5*32.2±14.8*50对照组43.0±18.937.2±13.231.4±18.044.9±15.250注:*和对照组的各指标数据相比较有优势(P<0.05)。3讨论肝炎引起的黄疸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最终导致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从而引起人体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异常升高,造成黄疸现象。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黄染,全身瘙痒难耐,尿黄等症状[2]。本研究为了得出关于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对于肝炎引起的黄疸的临床效果评价,对参与试验的患者进行了分组处理,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黄胆性肝炎的治疗手段,另一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茵陈蒿汤加减进行治疗,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试验观察指标,数据表明服用过茵陈蒿汤的患者体内转氨酶和胆红素值显著下降,治疗效果明显[3]。茵陈蒿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治疗湿热黄疸的名方,功效有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阳黄。汤中主要含茵陈、栀子、大黄(去皮)三味药材,茵陈为此方中君药,可利胆退黄,亦可清热利湿,是治黄疸的要药;栀子能清热除烦,通泄三焦之火,可以引黄疸的湿热以小便排出;大黄的功效是行淤通经,解毒消痈,泻热通便,可以引导黄疸患者体内的瘀热以大便排出,其他加减配伍的药对患者的不同病征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茵陈、栀子、大黄三味药配伍合用,可以利湿和泻热双管齐下,通利大便小便,将湿邪、瘀热排出体内,从而治疗黄疸[4]。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黄疸性肝炎进行治疗,但常规的注射剂还原性谷胱甘肽和门冬氨酸钾镁即使对治疗肝炎有显著效果,却对肝炎所引发的黄疸的治疗效果表现平平,而观察组的茵陈蒿汤却对其疗效显著。综上所述,本研究中茵陈蒿汤加减对治疗肝炎引起的黄疸的治疗效果相当可观,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价值,可以在市场进行推广。参考文献[1]刘思齐,詹俊,陈慧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黄疸的临床分析:附6例典型病例报告[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7):537-538.[2]陈姝,兰英华,李用国等.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8,11(2):112-116.[3]李春艳,潘峻岩,杨爱萍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酸)类药物双重耐药且新发肝癌1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3):228-229.[4]彭小蓉,许红梅.3113例婴儿非溶血性黄疸病因回顾性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6):454-457.